3.代后记(3)

3.代后记(3)

因此我觉得1977年的这种转折,与其说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不如说是整个时代的转折所带来的一群年轻人人生方式的转折。***任何人都不要过高夸大自己在历史中的作用和个人能力。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届的这些人其实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潮头的一群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现在之所以成为各个行业的骨干力量,是因为他们经历了那种“文革”的灾难,所以他们知道保持国家稳定的重要性,知道改革开放的迫切性,知道老百姓的期望与渴求;他们受过苦,所以能够在工作中踏实地奉献;他们经历了痛苦的人生跌宕和求索,所以有比较独立的人生见解,有成熟的人生思考;而且在“文革”前受过系统教育又在“文革”中坚持学习,再加上大学时代的学习,所以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年轻的文化人,在未来的建设中他们当然能挥突出的作用。

问:这一批人进入社会后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里?

答:这些人来自穷乡僻壤工厂矿山,他们了解遭遇了十年“文革”的中国人民心底的呼声,他们自然成为思想解放运动最由衷的拥护者。同样,由于对中国国的深刻了解,激越的变革愿望不能不和脚踏实地的坚韧品格相结合,当他们走向社会,很快就变成变革时代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和实干精神的一群。是嬗变的时代、改革的现实给予了这一群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也正因为这样,这一群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又是如此紧密地和民族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休戚相关。我不敢肯定这样一个立论是否正确:这一群人,当然也包括了随后的七八级、七九级以及有着类似阅历的一代人,由于他们独特的人生遭遇、特殊的历史机会等等,似乎在无意地酝酿着一种既是开放的又是本土化的,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既是注重创新的又是稳妥务实的,既是面向未来的又是脚踏实地的东方现代人格模式。

问:那么您如何评价七七级、七八级的今天?

答:我个人觉得,七七级、七八级固然可以对过去的岁月进行反刍,以焕青春,但焕青春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再学习。有研究者指出,现在大学一年级时学到的知识,到了大学四年级时就已经过时了。虽然我对这一论断的严谨性抱怀疑态度,因为提到的几个范畴都缺乏确定性。但其主旨是对的,至少我个人认为,七七级、七八级中的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知识已经老化。因此,如果我们对二十年前的回顾仅仅停留在激澎湃的层面甚至是自鸣得意的层面,那肯定是不行的。阅历固然可贵,然阅历也可能成为落伍者的笑柄,必须跟上时代,必须不断补充自己,这是切实的任务。

自以为“功成名就”,由此就成为一个保守的、对新知识一无所知的人。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毕竟很多人现在都在领导岗位上。我们当然寄希望于年轻人,但毕竟你还能干十年。这十年中国变化将多大,将面临何等挑战?你如果不更新头脑、更新知识,怎么能跟上形势?至少,怎么能宽容和鼓励新的探索?所以目前与其讨论二十年前的转折和二十年来的贡献,不如讨论今天我们这些五十岁的人怎么才能保持以往的锐气和活力。即使不可能再领社会潮头,也应尽可能使自己跟上展形势,不至于成为绊脚石。

问:从1982年到2002年,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都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这二十年来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二十年来所没有变化的、您始终坚持的又是什么?

答:因为我上大学前曾经有过复杂的人生经历,所以还算是比较务实的,但回想起来,大学毕业时仍带有一些乌托邦主义的因素。经过这二十年,更加切实地感觉到变革中国的现实需要切实的工作。这是一点。第二,因为中国如此巨大的变化,感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危机和再学习的必要。第三,过去总是觉得要做很多很多事,现在觉得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就很不容易了;第四,觉得自己变得更宽容,这些年看的东西和接触的人多一些,对于不同的有创见的见解更愿意以欣喜和欣赏的眼光对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放生(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放生(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代后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