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话说白居易(1)

16.5.话说白居易(1)

(一)居大不易白乐天

公元789年(贞元五年),白居易18岁,随父在衢州任上。***

这一年,著作顾况“坐诗语调谑,贬饶州司户”,路过此地,时为文学青年的白居易,抱着一腔热诚,到他的下榻处,登门求见。

著作,是官名,也称著作郎,主撰国史,隶属于秘书省。官位不低,从五品上,实际却是坐冷板凳的闲差。在这个有声望,无权势,有地位,无利益的清水衙门里,混口饭吃,绰绰有余,生老病死,保证待遇。但图功名。求利禄,想达,往上爬,可并非值得留恋的地方。

顾况认为自己“当得达官”,有点不安心,有点不自在。

中国文人之吃亏,多在于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当时先后为德宗相的柳浑、李泌,是他的朋友,一九鼎,大权在握,安排一份要职,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他疏忽了一点,这两位是政治家,而非纯粹的文学家,谈谈诗歌,怡悦性,饮饮老酒,消食化痰,当无不可。但要让他俩向皇帝举荐,要朝廷叙用,委以重任,授以达官,就不能不心存顾忌了。

谁能把握得住这位大牌诗人的自由主义呢?万一吊儿郎当起来,万一胡说八道起来,谁来替他擦屁股?果然,“吴人顾况,词句清绝,杂之以诙谐,尤多轻薄。为著作郎,傲毁朝列,贬死江南”。(唐李肇《唐国史补》)

顾况就这样被踢出长安,谪往饶州。途中经过衢州,碰上拿着自己作品求见的白居易。一般来讲,官员倒台,通常也就狗屁不是了,立马可怜兮兮,一脸惶恐,只有他努力搭理人,而无人再像以前那样巴结他了。而文人失败,哪怕失败得很惨,只要确实写过有一点影响的东西,还是会有人刮目相看的。至少那些文学后生们,才不在乎你犯过什么错误,戴过什么帽子。这一点,当过右派的我,倒是蛮有体会的。

于是,遂有了白居易受到顾况赏识的这段佳话。

“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何难,老夫前戏之耳!’”(五代王定保《唐摭》)

“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五代张固《幽闲鼓吹》)

白居易这次面谒顾况,与他“初举”、“应举”,了无关系。白居易第一次来长安应进士试,是在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而顾况被贬饶州,为公元789年(贞元五年)间事,后来,顾况隐居茅山,为公元793年(贞元九年)间事,这位早就隐居山林,怎么可能跑到长安去,专程为白居易鼓吹说项呢?所以,真实的历史,应是顾况在贬官南下途中,与白居易有了这次接触。

类似的文字记载,还见诸于《唐语林》、《全唐诗话》、《唐才子传》等书,看来,顾况赏识白居易,道路传说,反响很大,才留存文人笔墨之间。那时,白居易才十九岁,名不见经传,而顾况乃诗界大腕,文坛掌门。尤其在李白、王维、杜甫等顶级大师死去之后,就他独撑唐诗一片天,因此,他的评价等于给白居易,打开了文学之门,也推上了仕进之途。

第一,名人说话,第二,作品过硬,白居易顿时成了明日之星。这对他公元780年(贞元十六年)第四名进士及第,对他公元782年(贞元十八年)登书判拔萃科,对他公元806年(元和元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他公元808年(元和三年)任翰林学士,便一路绿灯,通行无阻。唐代的科举制度,仍受九品中正制度影响,缙绅豪门的保举,名流雅士的推荐,十分要紧,干系重大。顾况那时,若是有作家协会的话,弄个主席、副主席当当,他不一定像今天某些同志那样积极,那样投入,那样奔走,那样抓耳挠腮的。他摆在那里,那些沐猴而冠的家伙,先就自惭形秽了。这位继续高举盛唐诗歌风韵的前辈,出来为白居易打保票,还有哪位主考官,敢不当回事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文人的另类面孔(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文人的另类面孔(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6.5.话说白居易(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