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回顾:卫星系列

中国航天事业回顾:卫星系列

中国人造卫星研制的设想始于1958年,在1965年召开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上,研制计划正式纳入正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为球形多面体、直径1米,四周装有4根杆状天线。卫星总重173千克,包括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曲播放装置、姿态测量等分系统。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近地轨道,其轨道倾角为,运行周期为114分钟。

继东方红1号之后,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的实践系列科学卫星纷纷登场。实践1号的外形与东方红1号基本相同,差别在于72面球形多面体上,有28面贴有太阳电池,重约225千克。实践1号在东方红1号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供电系统、能自主控制工作温度的无源主动温度控制系统、与地面之间传输数据的长期遥测系统,及宇宙线计、X射线计、磁场强度计量等8个空间技术试验及探测项目。1971年3月3日,实践1号科学试验卫星由长征1号火箭发射升空,进入近地轨道。它十分长寿,在轨道上运行了8年多,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

中国发射的几种应用卫星,如风云1号气象卫星等,由于对近地空间物理环境认识不够,导致卫星的应用寿命没有达到设计指标。实践4号卫星就是以此为主要使命研制的科学探测卫星。实践4号卫星主体呈圆柱体,直径2米,高米,总重400千克。上面安装的探测仪器大都为了测量近地空间带电粒子环境,研究它们对航天器的影响。它所探测成分包括电子、质子、重离子,涉及到的能量范围非常宽,几乎覆盖了对航天器有影响的全部能量范围。

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中国应用卫星家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它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地面图像,这些图像在航天遥感、科学实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等很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75年11月以来,中国共陆续发射两代返回式遥感卫星共17颗,除一颗外,全部回收成功,取得了遥感及微重力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

中国的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正式命名为东方红2号。它呈圆柱体,直径米,总高米,重910千克。从1986年4月起,它取代了试验通信卫星进行广播服务,1987年2月开始传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5路对外广播节目,后增加到30路,一直工作到1989年7月8日。

同步卫星必须定位在赤道上空

我们想见到的是和地球具有同样转速的人造卫星,在地球上看,它们似乎是不动的。我们知道,人造地球卫星都是绕着地球作圆周运动的,圆周力和第一宇宙速度使这一运动维持下去。卫星所受到的圆周力包括它所受到的全部重力,还有一部分克服卫星因阻力而下坠的阻力,那是较为弱小的。重力全部指向地心,这就确定了卫星所做的圆运动必须是绕地球大圆的。如果不是大圆而是某一小圆,比如绕某一纬线,那重力将被分解为圆周力和一部分垂直卫星轨迹面的力,克服这一部分分力也许需要巨大的能源,也许需要巨大的技术攻关,就目前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回过头来说为什么非是赤道不可,其实很简单,只有这个大圆才与地球转轴垂直,才能让卫星的运动与地球的转动同步起来。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由长征4号火箭发射升空。遥测和信号接收都正常,卫星图像质量之高,得到了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在风云1号的基础上,科技工作者们又自行研制了中国的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进行业务使用。

进入90年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对卫星进行改进,加紧新型号研制工作的同时,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卫星系统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直接应用。1999年10月中国-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所接收到的卫星图像资料,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环保等众多部门。

为了建立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设计人员研制成功了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号,于2000年10月12日首次成功发射。北斗卫星综合了传统天文导航定位和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的优点,相当于一个设置在太空的无线电导航台,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地球上的系统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该卫星已经成功的发射了3枚,将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2002年5月15日,海洋1号连同1枚风云1号卫星由长征4号乙送入轨道,海洋1号是中国第一颗从试验阶段转入实际应用的小型卫星,它主要从太空中对海洋进行探测,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截止到2003年上半年,中国已研制并发射了51颗各类人造卫星,科技人员对卫星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将使太空中的卫星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中国航天事业回顾:卫星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