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局限(3)

关于科学的局限(3)

仅仅有大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大学所学的是科学知识、规范和科学的方法。在大学里讲授“知识的基础”和“专业的基本内容”,同时解释一般知识的来源、性质和建造的状况,也就是科学方法,对于一切学科都适用。依此,大学从教会和太学(国家干部培训基地)分离出来,成为现代知识和现代观念的本营。另外一方面,由于大学包含着培训专家的任务,所以有条理、有系统、有效率地传授各学科的基本内容常常占据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由于社会分工的细致、学科知识的巨大积累和工作机会的激烈竞争,专业内容的教学越来越技术化,变成了一种“特务训练”,为的是使学生完成学业后可以致用。而专家们对本学科中的成果追求越来越专精,比如我在海德堡有个邻居,因为测定了细胞膜上的电位差,而获得诺贝尔奖;有个日本教授因为研究敦煌卷子上的朱点(用红色在墨迹旁句读、注释和补正)而获得国家人文科学最高奖。他们分别是生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他们的课题与成果,以及他们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技术对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基本上不显现为“知识”,更不显现为“知识的基础”,容易使学生忽视基础的整体传扬而迷失在表面上有效(出成果)的表象中。

所以,要为科学家设立教授的位置,并要求教授给本科新生讲授基础课,才可能揭开表象,让大家了解专业的基本内容。而大学开设通选课(北大),要求数理人文艺术(指艺术学)学分(美国大学),规定必修副修专业两门或第二主修一门(德国大学),不仅是为了教授专业(专业教学问题你们各自的老师会用四年或更长的时间来教导你们,我不必讲),而是为了强化基础,当然是指一般知识和基础。专业是人为的,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专业会发生变化,有些扩展,有些萎缩,有些开生,有些灭闭。所以基础课程就为专业的变化作了准备。更何况一个学生在校的专业与其一生境遇不可能一贯,更多的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展现不是靠专业知识,而是靠基本修养来支撑的。

一般的知识的基础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范畴。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表述。我们在大学里一般秉承大学的传统,分为文科和理科。北大有两个专门的部门管理这两个方面,称为社会科学处和自然科学处。其他的院校又有理科与工科之分,在北大称为基础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早在50年代,中国教育体制仿照苏联现行体制作过一次院系调整,把理工强行分开,比如将清华大学的文科系、理科系(基础性)并入北大,把北大的工科(泛指应用性学科)并入清华(如建筑系)或其他院校(如医学农学分出独立)。如今,中国正在进行大学合并,许多大学都能通过合并和创建,建立一个完整的大学。

文科分为社(色色小说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大约可以比作工科和理科的区别,但是实际学科结构要复杂得多,是因为所谓文科者,是将研究者“人”自身也部分和全部地同时作为被研究的对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十九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十九札
上一章下一章

关于科学的局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