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与政府

波德莱尔与政府

波德莱尔与政府

就像他在恳请法兰西学院一事上自相矛盾一样,波德莱尔在恳请政府的时候已经自相矛盾。

1855年的时候,他或许依然意志高昂,不取悦任何权力机构。是年12月20日,在向奥皮克夫人转述了他刚刚与监护人的一席谈话之后,他这样写道:

今天早上,我还对安塞勒先生说到一件我认为理应如此的事情。我跟他说,那些文人都没有我这么骄傲,我从来不曾在任何一位部长、任何一个政府下面做过什么事,您想要我去做所有文人都做的事吗?向一位部长去要钱,这让我厌恶,而这几乎是一种惯例,有基金为此而设。至于我,有一种骄傲和谨慎使我一直远离此类援助。我的名字永远不会出现在政府那些卑鄙下流的废纸上。我更喜欢求靠大家。

到了1857年,他不可能再信守诺言了。他欠所有人钱,只要他能找得到的债主,他都请求他们的帮助。他欠报纸和出版商的钱,完全是靠抵押借来的。就在《恶之花》出版前夕,他向公共教育部部长提出一项请求,以获得“科学与文学基金的鼓励”。几天后,居斯塔夫·罗朗先生阁下批示了两百法*郎,作为“特项津贴”发给了他。

此后,波德莱尔又多次请求政府的援助。1857年11月,他的书被判罚之后,他甚至求助于第三帝国的皇后,请求减免轻罪法庭判决他的三百法郎罚金。1858年1月20日,司法部从这笔罚金中减去了五十法郎,而公共教育部已经在1月18日拨给他一百法郎作为第二笔津贴,以便他支付这笔罚金。

人们如此频繁地引用波德莱尔于1857年9月收到的一封雨果的信,也就是在《恶之花》的官司不久之后,以至于在很多人眼里,诗人成了帝国的牺牲品之一。雨果在信中写道:“政权称之为正义的东西,以它称之为道德的名义对您作了判决。”尽管如此雄辩,但这种说法脱离了事实。政权的错误乃至罪行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就其个人而言,波德莱尔并没有受这个政权的苦。他曾是最狭隘的布尔乔亚的牺牲品,无论布尔乔亚如何忏悔,在精神方面如何欠缺,祈祷书成了他们的世俗小本本。当检察官追究他的时候,当第六法庭判决他的时候,法官们并没有因政府的暗示而让步,他们也没有从《箴言报》的意见获得灵感,爱德华·蒂埃里刚刚在这份官方报纸上为这部备受指责的作品大唱赞歌,法官们认可的是《费加罗报》的评判,据此,《恶之花》的作者是不可饶恕的,因为“写出如此这般畸形可怕的书并将它广而告之,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谁也无法为他的错误辩解”。

这也可以解释,在1866年那个悲愤交加的时期,波德莱尔几乎指责一切人与事,他喊叫着自己的厌恶,不但针对他逃离开了的法国人,同时也针对他想要逃离的比利时人,他并没有想到要归咎于政权,而雨果曾将《恶之花》的判罚归罪于它。

波德莱尔与政府

就像他在恳请法兰西学院一事上自相矛盾一样,波德莱尔在恳请政府的时候已经自相矛盾。

1855年的时候,他或许依然意志高昂,不取悦任何权力机构。是年12月20日,在向奥皮克夫人转述了他刚刚与监护人的一席谈话之后,他这样写道:

今天早上,我还对安塞勒先生说到一件我认为理应如此的事情。我跟他说,那些文人都没有我这么骄傲,我从来不曾在任何一位部长、任何一个政府下面做过什么事,您想要我去做所有文人都做的事吗?向一位部长去要钱,这让我厌恶,而这几乎是一种惯例,有基金为此而设。至于我,有一种骄傲和谨慎使我一直远离此类援助。我的名字永远不会出现在政府那些卑鄙下流的废纸上。我更喜欢求靠大家。

到了1857年,他不可能再信守诺言了。他欠所有人钱,只要他能找得到的债主,他都请求他们的帮助。他欠报纸和出版商的钱,完全是靠抵押借来的。就在《恶之花》出版前夕,他向公共教育部部长提出一项请求,以获得“科学与文学基金的鼓励”。几天后,居斯塔夫·罗朗先生阁下批示了两百法*郎,作为“特项津贴”发给了他。

此后,波德莱尔又多次请求政府的援助。1857年11月,他的书被判罚之后,他甚至求助于第三帝国的皇后,请求减免轻罪法庭判决他的三百法郎罚金。1858年1月20日,司法部从这笔罚金中减去了五十法郎,而公共教育部已经在1月18日拨给他一百法郎作为第二笔津贴,以便他支付这笔罚金。

人们如此频繁地引用波德莱尔于1857年9月收到的一封雨果的信,也就是在《恶之花》的官司不久之后,以至于在很多人眼里,诗人成了帝国的牺牲品之一。雨果在信中写道:“政权称之为正义的东西,以它称之为道德的名义对您作了判决。”尽管如此雄辩,但这种说法脱离了事实。政权的错误乃至罪行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就其个人而言,波德莱尔并没有受这个政权的苦。他曾是最狭隘的布尔乔亚的牺牲品,无论布尔乔亚如何忏悔,在精神方面如何欠缺,祈祷书成了他们的世俗小本本。当检察官追究他的时候,当第六法庭判决他的时候,法官们并没有因政府的暗示而让步,他们也没有从《箴言报》的意见获得灵感,爱德华·蒂埃里刚刚在这份官方报纸上为这部备受指责的作品大唱赞歌,法官们认可的是《费加罗报》的评判,据此,《恶之花》的作者是不可饶恕的,因为“写出如此这般畸形可怕的书并将它广而告之,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谁也无法为他的错误辩解”。

这也可以解释,在1866年那个悲愤交加的时期,波德莱尔几乎指责一切人与事,他喊叫着自己的厌恶,不但针对他逃离开了的法国人,同时也针对他想要逃离的比利时人,他并没有想到要归咎于政权,而雨果曾将《恶之花》的判罚归罪于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波德莱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波德莱尔
上一章下一章

波德莱尔与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