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作家协会还有什么脸面存在?(1)

1.中国作家协会还有什么脸面存在?(1)

昨天有媒体记者问我就郑渊洁宣布退出中国作协有什么看法,我并不感到惊讶,宣布退出中国作协的何止郑渊洁一人,这不值得大惊小怪。有退出的也有新加入的,凭你怎么怅然离去,总还是有前赴后继的来者,少了你一个郑渊洁,作协就不是作协了么?因为中国人大多没有信仰,所以中国人是最不团结的。据说西方某国家因为教会出了丑事,就有成千上万的教徒集体退出,那影响大到连总统都坐不住了,而在中国,一个人跳楼没人理你,大家集体跳楼的蠢事恐怕没人愿意配合,所以中国之事,非一人两人的壮举所能改变的。如果说中国作协会员全部集体退会,那么中国作协即使不倒,那至少也会变个模样,但是大多数人是舍不得掉丢“会员”这个桂冠的,所以,仅几个会员闹散伙,翻不起什么大浪。如我者是被作协“杀”了的,因为我知道我一个人宣布退出,除了被人认为有自我炒作的嫌疑,别无它用,不如乖乖地把脖子洗干净了候着。我是被作协急之下拉出去“斩”了,但作协为此也并不高兴。而郑渊洁等还没等作协举起砍刀,自己就先急着“自裁”了。这种结果是作协最希望看到的,一般来说“杀”人至少要寻点理由,可这下好了,你“自尽”了,也就不需要他们的理由了。

要我说,中国作协自五四以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并且这个“作协会员”这个头衔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者何?起初,中国要作协是为了团结和凝聚真正忧国忧民的作家试图从精神层面上来拯救国人,有很大一批作家是我们所熟知的,甚至有些人至今还被我们视为精神之父。而当今的中国作协都团结和凝聚了一些什么样的作家?在我看来,他们大多都没有远大的文化理想,没有稳定的评价尺度,没有可靠的价值基础,普遍丧失了对历史的反思能力,对未来的想象能力,以及对现实的判断能力。尽管每年都有成百上千部文学作品出版,但那种能够帮助读者把握未来和了解历史以及认识现实的作品却为数廖廖,很多时候,我们时代的文学不但不能给读者带来生活的激和诗意的美感,反而作为一种消极的力量给读者的内心带来破坏性的杀伤,这些难道就是当今中国作协所说的文学的繁荣?这就是所谓的伟大的文学工程?

说起青海地震,我并不是太在意中国作协为灾区捐了多少钱,郑渊洁捐一百万是捐,中国作协捐五十万也是捐,捐的多与少无关紧要,其目的和性质都是一样的,没有必要为此而争长论短。我在意的是,中国作协为什么不挥出它的作用,为什么不思考一些更为重大的问题并付诸于行动,比如组织作家到灾区去切身体验灾民们的苦难,鼓励作家们写一些励志的、能帮助读者提升精神信仰的作品,而不是干脆捐几十万来显示自己的有“作为”。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着名作家杨显惠,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对人类的伟大的爱和善良的同,更可贵的是为读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援助。他曾经亲自到大西北寻访那些“大饥饿”的幸存者和经历者,一去就是几个月,其中所感受的艰难和辛苦非常人所能忍受,所以才有了《夹边沟记事》和《定西孤儿院纪事》这样“动人心魄又引人深思”的着作。试问,当今还有这样的作家和作品吗?

而中国作协为什么在汶川地震和青海地震以及西南旱灾时期毫无作为?为什么没有挥它的作用组织作家深入灾区去切身体验?其实“深入生活”在我们时代只不过是一个天天挂在嘴上的口号,早已被我们时代的许多作家弃之如敝屣,早已被视为一种失败的经验和过时的理念,他们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完全可以坐在象牙塔里来完成,他们认为叙述和想象意味着一切,认为**和身体是人生的全部,这样的作家还有什么必要通过作协来组织?他们头顶“作协会员”的桂冠,无非就是一个自以为别人艳羡的头衔而已。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写作者挤破了头都想进作协,因为在他们看来,“作协会员”头衔多少还是有好处的,至少还是一个“身份”,至少还可以让一些不是作协会员的人刮目相看,至少在“黑暗”中还可以照亮自己的“钱程”,其中大多数头顶着“作协会员”的人,不仅是一些靠投其所好而成为大众关注的的作家,而且还是一些靠肆意的放纵、衰朽的颓废和大胆的粗俗来满足市场的作家,更有可能是一些擅长与伪批评家和媒体记者进行**性合谋的作家。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画骨-当代中国文化乱象溯源(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画骨-当代中国文化乱象溯源(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中国作家协会还有什么脸面存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