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那五 附录(10)

10.那五 附录(10)

张韧

1983年11月20日完稿

附录二邓友梅作品评论小辑

小评《那五》

渐入老境的人们恐怕都不免有时间不够用的悲哀。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这些年来尽管知道在我们的文坛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众口争传的佳作,但是我却大都没有寓目,除非是在听到一种特殊的宣传以及把作品放在眼前,我才得以读到了不多的几部。这一回《文艺报》编辑部希望我读一下邓友梅同志表在《北京文学》今年第四期上的新作《那五》,当天晚上,我工作到深夜两点,感觉疲倦,本想休息了,顺手把这篇小说翻了翻,谁知一看便没有放下手,反而睡意全消,把这三万多字的小说一口气看完。说句北京年轻人的话:我让邓友梅给“震住了”。

那五的祖父是满清王朝内务府的末代堂官,是王公大臣的后代。作者描写的这个堂官公子自幼娇生惯养,身无一技之长,只知花天酒地、玩鸽走马、糊风筝、捅台球……待到清朝覆灭,家产荡光,被债主子“把他从剩下的号房里轰出来,这才知道他这一身本事上当铺当不出一个大子儿,连换个硬面饽饽也换不来”。

因此,这样一个年纪轻轻的贵胄王孙为了要活下去,又不愿意走一条正当的道路,做一点哪怕是轻微的劳动,就只有混吃混喝、苟且偷生,甚至于和坏人搭伙搞坑蒙拐骗的勾当。他当上小报记者,想出名,花钱买了一部旁人写的小说底稿,连看也没看,便署上自拟的笔名逐日在报上连载,却招来一场祸事。有好心人想为他找个谋生之道,愿意义务教他点医术,但他只愿意学个打胎的偏方,为的好去赚“大宅门有了私又怕出丑的小姐”的钱……

看来,依靠祖上留下来的家财养尊处优的结果,只能培养出投机取巧、自私怯懦、欺软怕硬、损人利己、没出息的后代。

满清王朝的祖先起源于东北长白山脉,是一个勇武强悍、惯使长枪硬弩、骑马射猎的民族。17世纪中叶由于明末的农民革命,夤缘进关入主中原,统治中国长达近三个世纪。但是盛极而衰,当年兵强马壮,朝气蓬勃的努尔哈赤的后代,经过300年的演变,成为无可救药的不肖子孙,那五正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

这样一个不务正业、寡廉鲜耻的那五,在他生命的后期看来终于得救了,是因为中国解放了,他将会接受改造,成为新人。

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同志曾经亲自去访问北京市第一○一中学,这是一所党内高级干部的子弟学校,这个学校当时没有一个工农群众子弟。恩来同志对围拢在他身边的一群青年学生表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讲话,他说:“你们听说过满清的八旗子弟吗?八旗子弟就是满清的贵胄子弟。这些贵胄都是立过战功的满清开国功臣,自小骑马射箭,能征善战,以后带兵灭了明朝,建立起满清帝国。可是到八旗子弟就不行了。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不骑马了,要坐轿,整天提着鸟笼子东游西窜,游手好闲。坐吃俸禄,不劳而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直至成为一群**无能的大烟鬼。后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面前,他们束手无策,一败涂地,屈膝投降,最后丢了天下。”恩来同志最后说:“你们的父辈为人民流过血,立过功。但他们是无产阶级的战士,既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你们享用,更不会留给你们任何特权。如果说他们给你们留下了什么,那就是一副更艰巨、更光荣的革命重担。”1

周总理这段话讲于建国初期,语重心长,并具有深刻的预见性。鉴于近些年来在社会上生过的一些现实事例,我们将可以理解到邓友梅同志这篇形象鲜明生动的《那五》所体现的政治意义和它所具有的思想深度。想到我们是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新型共和国,建国至今不过只有30余年就出现了像那五这样不肖子弟的苗头,这就值得我们更该以古为鉴,提高警惕,以奋图强了。

邓友梅同志是一位才华熠熠、秉赋过人而又谦虚勤奋的中年作家。拜读《那五》,使我钦佩无既。我是在古都北京长大的,直到18岁才离开这里,从小惯见那些提笼架鸟,专泡澡塘戏馆的散淡旗人。但是我为什么没有现和像邓友梅那样深刻理解这样一个废物典型的那五呢?为此,我查了查新出的《中国文学家词典》:邓友梅生于天津,11岁就做了八路军的交通员;曾在街头流浪,又在日本做过苦工;回国后参加了八路军,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遭受过政治冤屈,可说饱经忧患,备尝辛苦,直到1976年他45岁时才到北京定居。那末,他脑子里那一系列地道的北京旧社会、黑社会、市井小人的人物形象是从哪里来的?他那一笔熟透了的老北京旗人的京白土语又是从哪里来的?我看这只能归功于作者的勤奋努力、目光敏锐、生活积累的厚实丰富。也正由于我这样的“老北京”在这方面理解的贫乏,竟使我难于挑出毛病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那五(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那五(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那五 附录(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