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爱与美的升华(1)

34.爱与美的升华(1)

以下是在佛教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有引起**、流血的现象与渴望都会转化为行动。***”佛教只从这一层面上的意义告诫人们

勿施恶行。行动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它附着于生命之上,而一切生命又都是无意义的。在他们看来,恶将会致使采用其目的的手段遭到否定,因而恶是造成逻辑现象的动力。他们之所以抗拒来自**的刺激,是因为正在探寻一条通向不存在的路途。比如,不可胜仇恨!不可报复!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厌世者依据自己的快乐主义提出来的。在佛教看来,与自己背道而驰的莫过于使徒保罗所教唆的犹太狂热;甚至可以说,再没有比教徒们的这种狂热兴奋、躁动不安更加违背佛教宗旨的了。特别是其感性的形式——在“爱”的名义下神化了的基督教形式。即便如此,利用佛教为自己谋福利的仍是那些堪称有修养甚至是超脱精神的等级。这是一个因经受了数个世纪的哲学鏖战而筋疲力尽的种族。然而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它与产生基督教的等级是不同的……总而之,超越善恶的现象出现在了佛教的理想中。佛教对道德彼岸性也进行了及其细腻的构想,人的正果与其同时生。但先决条件是,对善行的需要只是人们的权宜之策,是脱离一切行为的手段而已。

心理学的统一性观点。我们习惯这么认为,形式的展始终适应于统一体的由来。

我的学说:实际上,权力意志是一种粗俗的激形式,其余的激只是权力意志的辅助。

在我看来,有一个观点是非常重要的——设定权力取代个人的“幸福”。所有生物都必须追求权力:“生物要追求权力,并且要追求很多权力。”获得权力的象征就是快乐;生物不会追求快乐;但是,一旦它获得权力时,也就会随之感受到快乐;快乐与生命共存。

我认为,所有的原动力都是权力意志,此外,不会有任何**的力量;精神之力也是不存在的。

在科学领域中,因果概念成为与功利性相同的关系,这说明,不管哪一方都有相同的力,但是不会有原动力。因为,我们只在乎结果,假如只以力的内容而,我们设其相等……

这只是经验之谈罢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化不息。原本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一个变化之后紧跟着另外一个变化。相反:已经达到的某一种状态,好像必须保存自身,如果它愿意的话……有关斯宾诺莎“自我保存”的这个题目,早就应该终结了;因为,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如果能够反过来倒也变得真实了。但是,所有生物都清楚地说到,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长,而不是为了保存自身……

你想知道陶醉的力量能够达到惊奇的程度的证据吗?“爱”就是证据,是世界上所有语称之为爱的东西。陶醉用以对付现实性的方式是,让因为消失在爱的人的意识中,他物则取而代之——女妖的魔镜所抖动的闪光。在这里,人与动物并没有区别,更不会有精神、善良、真诚了。如果一个人非常机灵,那么他会被机灵愚弄;如果一个人非常粗俗,那么他也会被粗俗愚弄。但是,爱,对上帝的爱、拯救的灵魂的神圣之爱,其根源都是因为热,所以变形;是一种善意的自欺。不管怎样,如果有爱,那么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自欺者。因为,人们的自身可以变形,变得更加强壮、更加富有,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在此,我们现了器官功能的艺术性,因为,我们将艺术与天使般的本能——“爱”结合了。在我们看来,爱是生命最伟大的兴奋剂——所以,即使艺术会撒谎,也可以称为崇高的功利主义……我们不应该对艺术具备的说谎的权利无动于衷。艺术的功能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甚至颠覆了自身的价值。有爱之人是最强大的。

爱可以诱使动物产生新的武器,例如变换身体颜色和形态。人也是这样。有爱之人,他的家当要比无爱之人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有爱之人善于挥霍,那是因为他有能力让自己挥霍。有爱之人敢作敢当,是天生的冒险家,这样的人会因为阔气和单传变成一头驴;他信奉上帝、美德与爱;另一方面,这个幸运的人儿会再添羽翼和技能,以至于创造出通向艺术之门的道路。如果我们将抒诗的声调和语句做以整理,那么抒诗、音乐几乎不会再出现了!也许这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吧!陷于沼泽地里的绝望的青蛙,出了咯咯的声音……爱创造了一切……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4.爱与美的升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