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线索(3)

34.线索(3)

在胎衣埋葬的地方,搭建自己的精神祭坛容易牢固。***鸡年岁末,在坚冰的夜晚,我透过窗户、透过黑暗瞭望荒野。其实是在祈祷一碗五谷饭。就这样,在埋葬我胎衣的土地——洛川原上对应了原始农业的痕迹,也许是在暴力地伤害自然的本源。洛川原,一个狭义的地理名词在这里出现是为了表述的方便,也是对故乡的怀念和敬意。写作过程中,诗意因子的裂变、扩张、延伸已经把地域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广而大的农业是万物的血脉。

对应,是在理顺物象。顺了,也就牢靠了。

在传统沿袭的农耕中,存在着一个名词组:二十四节气。它是久远的,《尚书》里有记录,由此也知,原始的本真状态对生长的秩序是困惑的,聪明的先贤在混沌中撕开口子,竖立杆子为土圭测量影子的长短确定节气以此为入口,解决了农事的气候和物候关系。我就在想了,把吃粮食的动物的胎衣翻开看看,立春、夏至、秋分、立冬……像图腾烙着。我们,咀嚼食物的时候应该虔诚地感谢作物带来的福分,由此我把二十四节气形而上地认同为旗帜,意象旗帜。

话说回来,这犁耧耙耱、收种碾打、寒冷炙烤都是农民的日常事。正因为日常事人离不开,才重要,才会尊敬、屈。这是时间主宰的结果,暗示了力量的存在。我们通常在一个节气的场景里,看到收割和播种同时进行,生息依赖的有效弥合,使开始和终结两个极端屈服在农事的具体之中。这是原始农业的痕迹,痕迹使我思想,给我诗歌的材料:铁镢、犁铧、耕牛、种籽、日头、光缎、风、雪等。在这些耕种和天象的自然意象以外,我捕捉了铁匠、淫妇、大鸟、剑、刀等和农事存在着某种关系的、潜在的另一面的意象。这是我在关于农业诗歌的写作中自己预先没有所知的意象,它是在我无限的记忆和有限的国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上生成的。

以上的六条线索也是《母水》的诗歌地理概要。

意象是常识中的词语。诗人通过自己已知的经验和未知的幻念,从常识中遴选出恰当的意象(词,或者句子)完成语表达。我强调的常识,包括视觉形象的遗产,如岩画的背后,鹰翱翔时翅膀的着力面,穿不透叶子的光等等。这是对诗人觉察力的要求,也是在提醒读者阅读诗歌时应该注意语背后的力量。在这里,我设定诗歌内部的连接:a。语的流畅引入;b。依靠关联的意象完成;c。当下日常生活的过程复制。a是我们常见的程式化语,辞典可以查阅的范式;b是自然化语,往往生涩,但解构开后充满活力;c马原说:“中国当代小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复制生活”,我以为,中国当代一部分活跃诗人在复制生活时只复制出生活的尸体。这个设定想说明的是我对诗歌的基本意见和对自然意象的无限依赖。

也许是《母水》的本身需要,我在写作过程中阅读史书和地理志,从而丰富我的幻念形象,把这些形象放任给语,和感、理想达成了一种并行的关系,展开了思想行为,即意象语的表达而产生的思想。我还需强调,幻念形象是在文化史的框架里完成。

意象的合作者——语。1。我为了准确地传递具体的事物,大面积地使用了单字词,这基于母语方的开掘,使诗歌语的差异性得到了确认。同时打破了现代汉语中对称的双音节词语结构,拉大了词与词之间的语张力,强化了语的涌动性。2。选择名词作为意象词组,是我有意识地把名词放置到寄托精神的形象上,让具体的物象和精神有了因果关系,造成隐喻的文字表达方式。3。语的互助性,在诗歌内部一个意象往往因为下一个意象的出现而使其变为乘数,一个思想模式也就产生了。这就是说,意象传递是诗歌写作的好形式。

我的意象是有来源的物指,这些物指和常识是一种紧密关系。诗意所达,我把意象追寻所达,如前所叙,“把自己放置到地理、历史的现场中间”,这就要求依靠常识来解决了。因为我所达的历史、地理常识有被遮蔽了的,有湮没了的,更多的是物化了的当下不去关注的,我的意象就显得生涩、难捉摸,而诗人又不肩负普及常识的责任和义务,只能认同达?芬奇:“一种思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表明作家以文字为工具所花费的精力,表明一个作家最关心的是他为书写而进行的探索,而不是那篇写好了的、供表的文字”的观点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母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母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4.线索(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