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白龙江源考察记(5)

126.白龙江源考察记(5)

作为宝鸡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展不可分割的冯家山水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农业灌溉展到以防洪保安为根本,以工农城乡供水为基础,水力电、水产养殖、水利旅游全面展的现代化大型灌区,实现了灌区渠、库、田、林、路合理分布,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工农城乡协调保障。在艰苦创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水利人奋斗的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抗洪治旱、惠泽万民的时代凯歌……

1934年,当时的陕西省水利局经过对千河河道、引水坝址的反复查勘,优选了冯家山峡谷坝址。随后的十年间,相继开展了对千河河道、流域面积、地质、水文、坝址及蓄水库区的查勘、地形图测绘和设立水文站积累资料,冯家山水库建设的前期工作由此开始。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再次查勘千河,提出了在冯家山附近筑坝建库的设想。次年,经过方案比较,黄委会将拟建的冯家山水库列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支流水库之一,从此拉开了冯家山水库枢纽和灌区渠系部分勘查、设计的序幕。

“要把黄河的事办好。”开国领袖**的号召成了黄河流域人民的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人民艰苦奋斗,去改变受制于天的被动局面。冯家山水库建设从那时开始坝址地质钻探、渠系草测定线、确立设计任务、中外专家审查、千河流域规划、讨论初步设计、成立工程指挥部,头绪繁杂的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专用公路通车了,10千伏供电线路投运了,施工机械开进了,建设大军上来了,西府人民盼望已久的冯家山水库终于在1970年7月正式开工了。在那个“人定胜天”的年代里,十万民工及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以民兵团建制,在枢纽、在灌区拉开了一场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人民战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农群众“三结合”的建设队伍成了人民战争的主力军。

初期的水利建设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住处,他们依山挖窑洞;没有床板,他们席地而眠;没有工具,他们自己打造;没有汽车,他们人拉肩扛;没有技术,他们边干边学。从指挥部机关到团、营、连、排,到处都是简陋的窑洞和土坯茅草房,住的是十几个人的大通铺,吃的是玉米糁子、黑面馒头、高粱面,新鲜蔬菜更少……老一代水利建设者就这样迈开了冯家山水库创业的第一步。

“人声鼎沸炮音隆,数万军声半夜潮”。在狭小的大坝工地上,最多日上劳达三万余人。山上山下,镐起锨落,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民工们抢阴天,战雨天,车满加三锨,日跑百里路,创造了持续两个月每天上坝一万方土的惊人业绩。广大建设者们硬是凭着一辆辆架子车,凭着那么一股劲、一股气,搬走了一个个山头,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历经一年十个月,于1972年10月完成了大坝填筑的土方任务。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从1969年水库筹建到1982年工程竣工验收,无数水利建设者的热血和汗水,铸就了冯家山峡谷73米的巍峨大坝,形成了3。89亿立方米库容,汇集了17。75平方公里的壮阔水面,锦织了纵横阡陌数千公里的灌溉渠道,让涓涓清流滋润着宝鸡、咸阳两地八县区136万亩的肥土沃野,实现了西府人高峡出平湖、引水上高原的梦想。147名先烈的不朽身躯,在冯家山水库当年的哑子口旁树立了一座永久的丰碑,深地守望着那一池碧水,也让后来者铭记当年那如火如荼的青春岁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艰苦的工作,难忘的岁月,一代人的青春在这里闪光,几辈人的愿望在这里实现。抚今追昔,从风雨中走来的冯家山人心中充满了无限追思和崇高敬仰。

改造

“凝风天下,雄心壮志凭风起”。1978年,全国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一场拨乱反正、清理“左”倾思想影响的精神世界的斗争开始了。水利工程设施投入大,社会效益明显,整体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成了全国水利战线的共识。如何让冯家山水利工程完善配套、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赢得自身的经济效益、实现灌区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展成了摆在冯家山水利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踏歌江河(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踏歌江河(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6.白龙江源考察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