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学会取舍,抛握之间彰显生活魅力

4.第四章 学会取舍,抛握之间彰显生活魅力

智者,舍弃就是得到

☆智慧语☆

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老禅师

☆藏经阁☆

有一个年轻人,颇有一些才华,对各类技艺都有涉猎,但是自己真正的学业却是一塌糊涂,一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长进。

于是在万般无奈的况下,他决定请禅师为自己指点迷津。

当禅师听完年轻人的叙述之后,对他说:“施主走了这么长的山路,肯定是劳累了,我先安排人为你准备斋饭吧。”

禅师吩咐弟子在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不同样式的斋饭,其中有很多都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见过的。

当开始用斋的以后,年轻人挥动着自己的筷子,他想把每一道斋饭都尝一遍,所以等用斋完毕之后,他吃的自然是非常的饱,甚至吃的有一些多了。

而等到吃完饭后,禅师问他:“施主,请问你吃出了什么味道吗?”

年轻人听到禅师的问话,摸了摸肚子说道:“百种滋味都有啊,我现在已经无法分辨了,只觉得自己的肚子胀得厉害。”

禅师这个时候笑了笑,又问:“那施主你现在是否感到满足和舒服了呢?”

年轻人回答道:“我现在只感觉到非常的难受。”

禅师听完年轻人的回答之后笑了笑,不再说话了。

等到了第二天一大早,禅师带着年轻人一起去登山。当他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年轻人现那里面有很多稀奇的小石头,于是就一边走,一边把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随身背着的口袋里。很快,他的袋子已经装的非常满了,他已经背不动了,但是这些石头实在是太稀奇了,年轻人又舍不得丢弃。

当禅师看到他气喘吁吁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该放下了,施主你背这么重的东西,怎么能够登上山顶呢?”

年轻人望着那些自己从来没有攀登到的顶峰,顿时大彻大悟,于是立即抛下了背上的袋子,迈着轻盈的步伐跟着禅师继续向山顶爬去。

☆心灵窗☆

人生在世,不要去贪恋任何事物,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只有学会了选择和放弃,生活才会更加的轻松,我们才能向着人生更高的目标前进,才能够得到我们最想要得到的东西。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关键的时候懂得放弃的智慧,才是智者必备的素质,更是开启一个人成功的钥匙。

想要改变环境,先要改变自己

☆智慧语☆

改变自己实为改变周遭世界最高明的方法,或者说是一条万能的捷径。--老禅者

☆藏经阁☆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面总是落魄,不得志,于是就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位得道的大师。他找到大师以后,大师先沉默了很长的时间,之后就默然地舀起了一瓢水,问道:“这水是什么形状的?”

这个人摇了摇头说:“水怎么会有形状呢?”

大师听完之后没有说话,只是把水倒进了杯子中,这个人于是就明白了,说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一个杯子。”

大师听完之后还是没有说什么,接着他把水倒入了一个花瓶里面,这个时候这个人又说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应该和花瓶是一样的。”|

大师听后摇了摇头,他把花瓶拿了起来,把里面的水倒在了一个装满沙土的盆子里,这个人眼见刚才非常清澈的水一下子就不见了,于是开始深思起来。

这个时候大师从盆子里抓了一把土,十分感慨地说道:“你看看,水就这样给消失了,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一生啊!”

这个人把大师说的话反复想了很久,终于高兴地说道:“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来告诉我,社会其实就是一个个规则的容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水一样,盛入了什么样的容器,就要变成什么样的水。而且,我们每个人还非常有可能从某一个容器当中消失,就好像这水一样,消失起来是如此的迅速、突然,而且好像是一切都没有办法改变的。”

这个人说完之后,他就看着大师,因为他非常着急,想从大师口中得到认可。

“是这样的。”大师摸了摸自己的胡须,但是转而又说道:“其实也不是这样的。”

说完之后,大师就出门了,这个人当然是紧随其后。到了一个屋檐底下,大师伏下了身子,用手在一块青石板做成的台阶上面摸了摸,然后就顿住了。这个人也把自己的手指伸向了刚才大师手指所摸到的地方,现居然有一个小坑,他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不知道大师摸的这个小坑,到底蕴藏了什么样的玄机。

就在这时,大师说道:“一到雨天,雨水就会顺着屋檐往下落,你看,这个青石板的台阶上的凹处,就是水常年落下的结果。”

大师说道这里,这个人才大彻大悟了,高兴地叫道:“我终于明白了,人能够被束缚在某一个容器的规则当中,但是有的时候就和这小小的水滴一样,能够改变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靠自己的韧劲把这个容器破坏掉。

大师听后非常欣慰地说道:“你明白了,小坑会变成洞的。”

☆心灵窗☆

我们为人处世就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更应该懂得既要适应环境,也要努力改变环境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自我。我们有必要知道一点人世故,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弯一弯腰,低一低头,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唯有那些不仅仅是坚硬,更多的是有一些韧性的人,才能够克服更多的困难,取得成功。

取舍之道乃是无价之宝

☆智慧语☆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也坦荡;有意的行善,令人生畏。--老禅师

☆藏经阁☆

曾经有一位将军名叫足利,他有一天邀请当时着名的一休禅师到家里来用茶,足利将军热地拿出家里所有的珍稀古董,每一件都让一休禅师鉴赏,而且还不停地请一休禅师表看法。

当一休禅师看完之后,却说道:“将军,你的这些古董虽然很好,但是它们和我的三件无价之宝是没法比啊。”

足利将军一听,就来了兴致,急忙问道:“没有想到一休禅师原来也是行家啊,那你的三件无价之宝是什么呢?”

一休禅师回答道:“这宝贝其实也没有什么新鲜的,我拥有的也就是盘古当年开天辟地时所用的石头、历朝忠臣们所用的饭碗,还有的就是前代高僧使用的万年拐杖。”

结果足利将军听完之后惊讶之溢于表,迫不及待地问道:“啊,这些真的是无价之宝啊,一休禅师您看您一个出家人,也用不着这些东西,不如把这些无价之宝卖给我吧。”

没有想到一休禅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但是却提出了一个条件:“将军,卖给你可以,但是每一件宝贝如果没有一千两银子我是不会考虑的。”

足利将军还是以为是什么条件,没想到是这个条件,于是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

足利将军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于是就叫侍从赶紧拿着银子和一休禅师去取回这三件宝贝。

一休禅师回到寺庙以后,当着侍从的面,拿起了寺庙门口抵门用的那块石头,把正在喂狗的破碗以及自己手中的破手杖递给了他,就让他把这三样东西带给足利将军。

侍从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带着一休禅师交代的东西走了,等他见到将军之后,告诉了这三件东西的来历。

将军听完之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跑到寺庙里面找一休禅师理论,怒道:“你身为禅师,我一直以来都把你当成我的好朋友,可是你为什么要这么欺骗我,玩弄我呢?难道你就不怕我一怒之下杀了你吗?”

没有想到一休禅师听完足利将军的怒之后,并没有生气和惊慌,而是微笑地说道:“我怎么敢欺骗将军呢,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闹饥荒,很多人都饿死了。将军的三千两银子我已经拿去赈灾了,你已经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这难道不是得到了无价之宝吗?”

☆心灵窗☆

一个人不管多么有钱,不管多么有权利,也只有当把这些钱和权用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时候,才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懂得取舍,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是一个人最伟大的美德,只有当我们在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幸福,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

合弃自卑,自信让人生更有色彩

☆智慧语☆

有名无名皆悲喜,有名累,无名轻。无名时常欲人重,却不知重后累也。有名且当无名,无名自信有名,名方非名。--老和尚

☆藏经阁☆

有一个学僧名叫道岫,他一心向佛,但是道岫已经苦心修行了十多年,始终都没有悟出禅理来。道岫眼看着自己的师弟们都一个个悟道出师了,而自己这么多年却始终没有多大的进步,可以说还是大俗人一个,他不由得心急如焚。

道岫心想:自己现在也不懂得幽默,而且头脑也不灵活,所以才入不了门。自己这么样苦苦的修炼下去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还不如自己做个苦行僧算了。

于是,道岫就打点了二斤半的衣单,准备要远行。在临走之前,他便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告别。

道岫禀告道:“师父,学徒辜负了您的细心教诲,自从皈依在您座下,修禅已经有了十年之久,但是却始终都悟不出一点东西来。我想,我实在不是一块学禅的料,所以,我想四处云游,特意来向您老人家告别。”

广圄禅师听完之后感到非常的吃惊,于是问道:“哦,你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离开呢?难道在这里悟不出来,到别的地方就可以悟出来了吗?”

道岫非常诚恳地再一次禀告说:“师父,我在这里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将自己的全部时间都花费在了参禅悟道上面,但是我已经这么用功了,却还不可以开悟,我想可能是我自己和禅没有缘分吧。我看着师弟们一个个都出师了,心里非常的着急,也很难受。师父,您还是让我去做一个苦行僧吧,这样我的心里会好受一些。”

广圄禅师听道岫说完之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是无法用来形容的,当然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的,所以着急也是不可能得到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你为什么要混在一起呢?”

道岫听完之后非常的沮丧,辩解道:“师父,您是不知道,我跟师弟们一比,就好像是麻雀见了大鹏鸟,心里惭愧极了。”

广圄禅师当然知道道岫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却故意装作不解的样子问道:“大鹏鸟怎么大了?小麻雀又怎么小了?”

道岫回答说:“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越好几百里,而我只能在草地几丈的范围内活动,无论我怎样的努力,最后也只能飞出几丈去。”

广圄禅师听完了道岫的话,意味深长地说道:“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出几百里,但是它能飞越生与死的界限吗?它能不能和小麻雀一样轻而易举地站在枝头呢?”

道岫听完广圄禅师的话后,沉默了起来。他最后收起自己的行礼,再也不提做苦行僧的事了。

☆心灵窗☆

每个人都有烦恼的时候,而且烦恼的来源很多,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因为自己和别人比较而滋生的。但是实际上这种比较除了只能给我们增添无谓的痛苦和烦恼以外,没有其他的一点实际用途。如果我们想获得理想的生活,倒不如脚踏实地,按照自己的人生路线坚定地走下去。

追求美,但不是完美

☆智慧语☆

太想赢的人,最后往往很难赢。太想成功的人,往往很难成功,太想到达目标的人,往往不容易达到目标,过于注意就是盲,欲速则往往不达,凡事不可急于求成。--老禅师

☆藏经阁☆

佛陀不仅被很多僧众所尊敬,而且也得到很多周围群众的敬仰,特别是当地的一些人都是非常恭敬地来供奉他。

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他非常的敬佩佛陀,他把佛陀看成是贵为王子,因为佛陀能够舍弃自己的富贵而选择出家,所以最终他得到了天底下人们的敬仰和尊重。为此,这位年轻人非常的羡慕,总是盼着自己也能够有这么一天。于是,这位年轻人就向自己的家人提出了出家的事,父母当然是舍不得了,但是最后还是把他送到了佛陀的面前,希望佛陀能够帮自己的孩子完成他的心愿。

佛陀于是就收下了这位年轻人,然后请长老比丘代为教导,长老比丘对这位年轻人说:“你一定要守戒--五戒、十戒,有的时候可能要守到二百五十戒。”当这个年轻人听了之后现居然要守这么多的戒,心里就开始慌了,因为他想:这么多的戒律,自己是一定守不住的,既然这样的话,我还不如早日还俗,还俗之后在家里作为一名居士也不错。

当长老比丘知道了他的这个想法以后,也和他一样开始内心不安了。因为这位年轻人是佛陀亲自交给他教导的,如果他还了俗,怕自己没有办法和佛陀交代。于是这位长老比丘就向年轻人说道:“你要想还俗也可以,但是你必须向佛陀表明你的心意。”

后来佛陀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询问了年轻人想要还俗的原因,当他知道年轻人是因为嫌戒律太多,怕自己无法严格遵守的时候,佛陀对年轻人说道:“其实修行没有你想的这么复杂,现在我只要求你能够守住三项戒律。”

年轻人一听完,当时就高兴了,说道:“就只有三项戒律吗?那这个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如果这样的话,我愿意继续留在这里。”

佛陀说:“你只要守好自己的身、口、意就可以了。如果你这三业可以清净的话,那么一切戒律你都可以遵守的非常好。”年轻人听完之后非常的欢喜,他马上就叩头拜在了佛陀门下,而且还愿意终身奉行此戒律。

☆心灵窗☆

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何止千万,而且它们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烦恼,让你愁。但是生活其实很简单,什么是简单?简单就是一种美,简单就是一种妙法。如果我们能够抱着单纯、简单的本性进行生活,那么日常生活中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不欢喜、不自在的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智慧语☆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老和尚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释迦牟尼

☆藏经阁☆

在隋朝的时候,有一位佛教的信徒叫李士谦,他的心地很善良。李士谦从小就是失去了父亲,最后他在自己母亲去世以后守孝了三年,等到丧服时间满了,李士谦就把自己家中的私宅都捐给了寺院,而且还立志,以后再也不做官了。

由于李士谦继承了祖上很多的遗产,所以他的家庭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李士谦的个人生活,有的时候甚至比穷人还要节俭,穿的都是破旧衣服,吃的也是一些粗茶淡饭,他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去救济那些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的穷人。李士谦也从来不吃肉,更不会去喝酒,从来也没有杀过生。

在邻里如果谁去世了,但是又因为家里没有钱无法殓葬的,李士谦都会送给这家一口棺材。有的时候两个兄弟为了一点钱而争吵起来,他就会自己出钱补助那不足的一部分,从而让这两个争吵的兄弟感到羞愧,进行互相推让,直到最后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完全化解。

有一天,李士谦到自己田地里去收稻谷,可是他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有人在他的田地里面偷稻谷。李士谦不但没有大声喊着去捉贼,而且不声不响地就走开了。当时的很多人都觉得非常奇怪,于是李士谦解释说:“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一个人谁能不要自己的脸面呢?谁又愿意自己去当贼呢?还不是因为这几年的天灾**,人们被逼的没有办法了,所以我们应该宽恕他。”到了后来,这个偷稻谷的贼知道了李士谦居然对自己这么仁慈,也被感动了,从此以后就洗心革面,再也不做贼了,结果后来成为了一位大善人。

又有一年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很多人都没有办法生活了,于是李士谦就拿出了自己家中储存的上千石的粮食给这些灾民食用。到了第二年,由于大家农田的收成不好,借李士谦的粮食还是没有还上,于是他们都觉得非常的内疚,就集体到李士谦家中给他道歉。但是李士谦没有要求他们要还自己谷子,还在家中盛款待他们,并且当着他们的面把乡人们很多借谷子的契约都烧毁了,对他们说:“我家中的存谷本来就是预备着救人之急用的,我并没有想到囤积图利。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结清了,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再把这件事挂在心上了。”

结果过了年,天公又不作美了,结果又遇到了大饥荒,李士谦又是尽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大家,当时李士谦开办了大规模粥铺,使很多在饥荒中饥寒交迫的人活了下来。

就这样,每次遇到灾荒,李士谦都会倾尽自己的全力来帮助大家。

常常有人对李士谦说:“李先生,你这么乐善好施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您的阴德真的是太大了,将来一定会得到好报的。”李士谦回答说:“阴德的意义就好像是耳鸣一样,只能自己知道,别人是听不到的,现在我做的事,已经让你知道了,哪里还有什么阴德啊!”

正是因为李士谦保持了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他才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到了后来,李士谦的后代都非常的富有,人们都说这是李士谦的功劳。

☆心灵窗☆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着善良心的人,对自己是自安自足,对他人是一个很好的陪伴。生活中只有播种善良,我们才能收获希望。一颗善良的心就像太阳,凡事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人世间将充满阳光,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装装“糊涂”,无可厚非

☆智慧语☆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阖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也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顺治皇帝出家诗

☆藏经阁☆

释迦牟尼一生都在说法,在他临度的时候,文殊菩萨就请他再为大家说一次法。

释迦牟尼说:“我在世四十九年,又何尝说过一句法呢?现在你让我去给大家说法,难道我曾经讲授过什么吗?”

禅,其实就是生于没有文字的拈花的微笑。

相传,从前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看看他,他看看你,但是唯有迦叶尊者出了会心的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将这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传给了他。

这个时候有僧人问灵山:“佛祖拈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灵山回答说:“一方出,驷马难追啊。”

这个僧人又问:“那当时迦叶他微笑是什么意思呢?”

灵山听完之后也笑着说:“因为口是祸门啊。”

正是由于口是祸门,所以一说话说不清楚,便很容易造成误会,而说出的话又收不回来,所以一般禅宗传法,都是讲究用无的方式。

还有一次,众人请惟俨上堂说法,惟俨刚开始不同意,到了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惟俨就勉强答应了,可是当大家刚刚聚集在一起,准备听惟俨**的时候,惟俨却一不地回到了自己禅房。

当时院主紧紧地追在后面说道:“惟俨,你不是说给大家**的吗,怎么现在又要着急回房呢?”

惟俨听后说道:“讲经有讲经的法师,说戒有说戒的律师,而我是一名禅师,而禅是不能够讲的,讲了也没有用,这又怎么能够怪我呢?”

当大家听完之后,立即顿悟了。

☆心灵窗☆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语是人们进行正常交往的一种工具,所以当然不能够沉默不语了。但是,我们在有的时候应该学会慎,如果在一些不可说的况下,最好能够装一装糊涂,采取少说,甚至是不说的态度,这往往是比较明智的。

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事

☆智慧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

☆藏经阁☆

佛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个人有四个最好的朋友。第一个朋友叫随到,因为他总是像影子一样陪在他的身边;第二个朋友是他感到最自豪的,总是让很多人羡慕他能有一个这么好的朋友;第三个朋友是最关心他的,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第四个朋友看起来是最忙的,但是他也不知道他这位朋友一天在忙什么。

有一天,这个人他要出远门了,因为路程遥远,旅途艰难,所以他需要找一个人陪伴,于是他问哪一位朋友愿意陪伴自己。

第一个朋友说:“我不能陪你,还是你自己去吧。”

第二个朋友说:“你从来都没有在乎过我,总是忽视我,所以我也不会陪你去的。”

第三个朋友说:“我这个人是无法忍受那些风餐露宿之苦的,所以我最多只能把你送到城门口。”

第四个朋友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会跟着你的,因为你是我的主人。”

这个时候,这个人听了四位朋友说过的话,颇有感慨地说:“在关键的时候,还是第四个朋友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朋友开始了他那艰辛的旅程。

佛祖最后解释说:“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这样四个最好的朋友。”第一个朋友就是我们的**。当人死后,我们的**肯定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朋友就是我们财富,许多人为了金钱可以说是辛苦了一辈子,但是当人死的时候却是一分钱也带不走的,这些金钱最后无非就是水中月,镜中花;第三个朋友就是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真正的朋友,当你在活着的时候,你们会互相帮忙,但是当你死去以后,你们还是要分开的;而第四个朋友就是指一个人的天性,也许你对它可能都不屑一顾,但是它却是永远在乎你的,不管你是贫还是富,你的天性是永远都不会背叛你的。

☆心灵窗☆

人生在世,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不要为了身外之物所拘,心安理得处,就可明心见性。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够让我们安心,能够让我们远离浮躁,那么我们又何必去追求那些身外的事物。唯有放下才可以给生命一份从容,更能给心灵一份坦然与宁静。

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就走另一条

☆智慧语☆

坚持原则使人成功;执着而不懂得变通,却是失败的根源。--慧律法师

☆藏经阁☆

临济禅师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圆寂了,于是就把弟子召集到一起,训示说:“等我死后,你们一定要记住,不要让‘正法眼藏’随我一起消失。”

大弟子惠然禅师立即信誓旦旦地说道:“我们身为大师的弟子,怎么能够让老师的‘正法眼藏’消失呢?”

听了大弟子惠然的话,临济禅师点了点头,问道:“如果以后有人问起来我做的是什么禅法,你们该怎么回答呢?”

惠然禅师立即学着临济禅师教导别人的方法,大喝一声:“喝!”

当临济禅师看见惠然这样非常的失望,摇了摇头说道:“我没有想到,自己的‘正法眼藏’会在你们的大喝声中灭却,我真的好伤心。”说完之后,临济禅师就坐在法座上面不再说话了。

当惠然看到师父愤然离世,内心悲伤不已。他跪在临济禅师的遗体前,哭诉道:“师父平日对来访者都是大喝一声,为什么我学着师父大喝一声,竟然让师父伤心绝望的离去呢?”

这个时候,临济禅师突然开口说道:“我吃了饭,你们不会觉得饱,我死的时候,你们谁也不能代替。”

弟子们急忙跪在地上叩拜,惠然更是声泪俱下,哽咽地说:“师父,请您原谅弟子没有完全领会您的教诲,请你不要离开我们,多多再指导我们一些吧。”

只见,临济禅师大喝一声,愤然地说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呢?”说完,临济禅师就闭上了眼睛圆寂了。

☆心灵窗☆

修禅悟道要这样,工作和生活也要这样,我们要懂得变通,不能死搬硬套,总想着用一个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懂得随机应变,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刻意去模仿别人。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总是鹦鹉学舌,那么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

留住青山在,不争一时赢

☆智慧语☆

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一半在于知道,得到它之前必须先放弃某些东西。--慧律法师

☆藏经阁☆

有一天,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围墙上面临摹一幅龙争虎斗的图画。在图画中,龙在云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鼓足劲道,摆着要猛扑的姿势,可是学僧多次尝试以后,始终无法将老虎猛扑的姿势画好。

就在这个时候,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了,于是学僧急忙将无德禅师拉了过来,请他为自己进行指点。

当无德禅师仔细观察了很长时间以后,才缓缓地说道:“尽管你们把龙和虎的外形画的是惟妙惟肖,但是你们没有把龙与虎在进攻时候的特性表现出来。一般龙在进攻之前头会向后缩;当虎猛扑的时候,会将头压得非常的低。如果龙的颈向后的弯曲程度越大,那么虎头也就会越贴近地面,它们之间的斗争气势也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了。”

学僧们听完无德禅师的话以后,开始低头谨慎思考着。

无德禅师接着说道:“其实为人处事,参禅修道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退一步的话,就可以多做一些的准备,反而会冲击的更远;我们只有时刻保持一种谦虚的心态,才能够走得更远,爬得更高。”

当学僧们听完了无德禅师的教诲以后,更是感到疑惑不解,问道:“大师,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再向前呢?谦虚的人怎么可能走得更远、爬得更高呢?”

无德禅师听完之后说道:“这样吧,我给你们留一诗,其实奥秘就在其中。”说完,无德禅师缓缓呤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当学僧们听完这诗后,开始反复参悟和研究,最终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心灵窗☆

为人处事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有的时候,暂时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是为了做更充分的准备。有时,退让并不意味着落后,而是为了在自省之后更好地向前。有时我们需要顶天立地,孤傲不群,如同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我们也需要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左手宽心 右手舍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左手宽心 右手舍得
上一章下一章

4.第四章 学会取舍,抛握之间彰显生活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