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谈《成长》(3)

众说纷纭谈《成长》(3)

我儿子说:“你有能力去改变教育吗?除非你拆掉北大、清华……”凌志军:谈论起对教育的批判的想法,两个人对我的体会很大,一个是我儿子,我是在上海写的,几乎每天通电话,他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我们的教育深恶痛绝,用他的话来形容高考是“生不如死”,他熬过来了。当我表示批判的想法时,他说“你有能力去改变它吗?除非你拆掉清华、北大。”我想,仅仅是批判是不行的,就像雷颐所说“我们又不得不这样做”……。所以,我放弃正面批判的路子,倒不是因为以前很多人做过,而是因为我觉得仅仅是批判不行。第二个给我影响很大的是我哥哥,他说“无论如何你要给人家希望,你不能写一本书后都让大家绝望。”他在美国生活多年,美国人生活观念始终是正面想法,当发现对一个事物有否定时,不会让自己无力自拔,宁愿选择躲开,选择有希望的环境去交流。我在写第一、第二稿时我觉得没给读者希望,后来我反复去想,针对的是负面的东西,但是我给大家提出一些正面的案例。并不是人人不自觉,始终提供给大家正面的案例来批判、讨论。当然很难,风险很大,最重要的是,并不是只有这样做才能成功,现在我们可以对成功重新解释。不一定考上清华就快乐,或重点大学就是成功。新标准:第一名可以快乐,不是第一名也可以快乐。第一名可能不成功,不是第一名不一定不成功,考上大学快乐,考不上也可以快乐。要有一个新的观念:我期望改变对教育体制的看法,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改变每个人对教育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教育体制存在的基础被颠覆了,不合理的东西就颠覆了。读后我特想要一个小孩,想好好教育他李峥嵘《北京晚报》记者: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书中有的使人哈哈大笑,有的可以感动流泪。我很敬佩凌老师,他确实下了功夫,作为同行很惭愧,很多时候我们没做到。世界上最遭糕的人不是那些最笨最勤奋的人,凌老师的情商是很高的,从那么多的事例中,生动的细节,用事实说话,有很强的感情的倾向,比如,湘潭黑客的学生,深蓝之父,本书像西方的报道,报道时采访大量的事实,打散后,贯穿在书的里面。这个结构,不是一个接一个的故事,比如张亚勤的故事前后都出现了,像看智力小说,结构非常好的。书的前面,像看《红楼梦》似的,凌老师目的是给人以希望。读后我特想有一个小孩,想好好教育他。普遍的人怎么快乐,潜在的成功的标准,不像应试教育,走另外一条路也能达到成功。当中也有我自己的影子严平:《卡尔维特的教育》少年天才,到后来没有什么成就,而《微软》通过他们的成功之路,讲述他们的成长。我觉得书中也有我的影子。78年高考时,我的数学只考5分,离总分差5分而未被录取,以致当了8年的电工。后来通过自学考取了研究生。我想有许多人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微软小子以前大多很普通,通过E学生模式的成长,成为了最顶尖的人。湘潭的黑客英语成绩也不太好,张亚勤也没有考上第一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微软小子的教育:一群微软小子成长的经典模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微软小子的教育:一群微软小子成长的经典模式
上一章下一章

众说纷纭谈《成长》(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