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谈《成长》(1)

众说纷纭谈《成长》(1)

成长模型:一个人和一群人严平本书策划:最近凌志军出了一本新书名叫《成长》。这本书的题目争论了很多次,围绕着两个题目《成长》和《微软小子》,用《成长》看似比较平,《微软小子》倾向性太强,经过商量,最后选用了《成长》。本书旨在给大家提供一个成长模型。现在教育类主题的书比较热,一本是《卡尔维特的教育》,另一本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两本书实际上是讲一个人的成长模型,而这本书讲的是一群人,本质有很大的区别。《成长》能给家长和教师提供很多有共性的东西。写作动机凌志军作者:记者是我喜欢的职业。我过去写的一些东西大家可能看到过,主要是政论性题材为主,其中两本书属于政论题材外的,以讲故事的风格为主,一本是三年前写的《追随智慧》,反响比较强烈,甚至不仅大学生,还有一些中学生的反响更是强烈,讨论一些受教育过程当中的酸甜苦辣,让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话题。我本人也是孩子的父母,为孩子的教育有很多感想,可能很多父母亲都有同样的感受。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时常回想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再看看新一代成长的过程,总有一些话想找机会说。但我本人不是研究教育的,我的职业是记者。我非常想告诉读者,书中人物其实都与大家同样的,只是在日后的成长当中渐渐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本书的整个结构,整个想法,比我计划的时间投入多了很多,故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我写得很辛苦,也投入了很多感情和思想。现在写出了这本书,有些地方让我自己感觉比较激动,有些地方也让我自己感觉到假如我的孩子有机会重新成长的话,我会选择另外一些方法去灌输给他;也让我感觉到假如我十年以前或十五年以前知道这些故事恐怕会写出更多好的东西。这本书写作风格与我以前写书的风格不一样,我在写作过程中曾经犹豫过,是不是坚持自己原有的风格,为读者我愿意改变自己做一个尝试。由原来的沉重到现在的轻松也是个很大的转变,所以,我希望能听到各位的意见,不仅仅是正面的,更想听到一些批评的意见及大家的想法。今天跟大家见见面,我就很高兴。这里面有专门研究教育的专家和记者,我相信都会有很好的意见,请大家说一说,讲一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付出的代价很大,得到的收获较小,为什么?不了解孩子王极盛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青少年成长问题研究专家:我看了这本书,很有感想。很高兴,因为什么?我现在从1962北大毕业到现在,工作四十一年,前二十年搞国家科技,让我怎么搞我就怎么搞,后二十年我就搞成长,我就搞人才研究。人才的成长是很复杂的东西,很多地方不弄不明白,总的来讲,主观的是心理研究,另外是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问题几大块,相互联系。我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大学生,研究生影响大一些,另外是高中生,我对北京四万中学生的调查,他们想的主要是考大学,……。家长的定位,我也出过一些畅销书,我对中国家长的情况,总结有四句话:第一,对孩子期望很高很高,第二,对孩子付出代价很大很大,第三,得到的收获较小较小,第四,为什么?不了解孩子。按这个定位还是有启发意义。我对中国家长,做过调查研究,至少30000多例调查,对孩子成长干着急,瞎帮忙,帮倒忙,这是多年来的总结。严厉型家长和宽松型家长,严厉型家长不是不给自由,是把握方向。宽松型家长是在很具体问题上让孩子放松,有积极性,对高考状元的调查,绝大多数家对做人方面严格,其他自己走,自己怎么去做,怎么去闯……。高考状元连续五年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家长做人方面严格。成长不一定是素质具备就成长,不能只靠智力因素,对中国心理学界,第一个提出非心理机智的是我,在中国第一个提出对于情商不同看法的人也是我,情商,智商,潜能力……。在智商相同时,情商起决定作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微软小子的教育:一群微软小子成长的经典模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微软小子的教育:一群微软小子成长的经典模式
上一章下一章

众说纷纭谈《成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