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烽取河山

第三十四章:烽取河山

赵正明点了点头,心知道这洋人追腥逐利,被他狠宰一刀是确定无疑的,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只有等将来自己派人去上海参股洋行,直接介入军火贸易才有可能解决,好在他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银子,打下一座城池便是一次财富爆发。

“温兄弟,银子我照单全付,不过我有个要求,下次你再来的时候,一要多备火枪,一百两银子是吧,我预订五百杆,铜帽、洋药也需齐备,二是要两门洋炮,不知道你办得到吗?”

“洋枪没有问题,还是封箱装运,大清的官兵不敢查洋商货物,但是洋炮,不知道大人要什么样的?12磅应该够用了,不过运输有些麻烦,如果大人肯多出些银子的话,还是有办法的。”温那治一听这采购清单,两眼都眯成了一条缝,这可是超过十万两银子的大买卖。

“就是12磅的,还是那句话,银子不是问题,但是货一定要好。”赵正明记得这种12磅的火炮似乎是近代淮军的重要装备,立刻便定了,扭头见刘正林似乎有话要说,便摆了摆手,“德兴阿,你带这位温那治先生去卸货。”

温那治习惯性的耸了耸肩,和刘正林打了个招呼,便跟着德兴阿出了大帐。

刘正林一直等到温那治带着扛夫退出大帐,这才从怀里取出一封信恭敬的交给赵正明:“这是刘将军给大人的亲笔信。”

赵正明点头接过,虽然是正体竖写的毛笔字,但他基本上都能认识,大意就是希望太平军能向上海这边靠拢,赵正明立足苏南,双方可以彼此呼应,同时刘丽川还很客气的解释了不能将上海作为国际共管自由地的理由,无非是洋人奸诈,不足为信。

“大人,刘将军想请大人派一路天兵去松江、嘉定,一来可与上海县城相互照应,二来也可方便大人就近获取洋枪洋炮。”刘正林道。

姜方怀一直站在赵正明的身后,闻言笑道:“不瞒这位将军,我家大人不日便要去取苏州,兵力有限,恐怕暂时没办法分兵去松、嘉,况且刘将军已经占领了上海县城,顺天候此时发兵,不见得有什么用处。”

刘正林上次来的时候没有见过姜方怀,自然是不认得他,但见他在赵正明身后站着,想来也是顺天候比较亲近信任的人,便道:“眼下清妖的确不足为虑,只是英、法洋夷近来多有异动,刘将军担心洋人万一和清妖勾结,事情就不太好办,如果大人不方便的话,刘将军让在下问顺天候大人,上海战事万一不利,大人是否可以出兵救援?”

“这个是自然,”赵正明接口道,“你回去告诉刘丽川,上海这个地方他想长期坚守,对洋人做些让步那也是没有办法的,此外,如果情势有变,我也会尽力相助。”

刘占林拱了拱手:“在下代大明将士谢过顺天候赵大人。”

“还有一件事我想问问你,你们占领了上海县城,有个清妖官吏叫吴健彰的,你们抓到没有?”赵正明问道。

“抓到了,不过又给放了。”

“放了?为什么?”

“有个浸信会的神父晏玛泰说是和太平天国天王陛下是同宗教友,出面保了吴健彰,刘将军在广州时也曾听说天王陛下师从浸信会罗孝全神父,因此才将吴健彰放了。”刘占林解释道,“听说吴健彰去了法租界,大人问此人是?”

赵正明摆了摆手,他问起吴健彰到并不是对此人有什么好感,实在是前两天攻克无锡的时候有个潮勇哨官说吴健彰正在上海与洋人商谈借兵助剿的事情,这原本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可这个哨官说吴健彰派人给那些洋人送的礼物居然是青春年华的少女,实在是太过不堪了,赵正明当时就气的大骂,说什么下次抓到他也要狠抽一顿。

二十杆洋枪对于左二军来实在是杯水车薪,毫无用处,但对于赵正明新组建的贴身讲武堂来说,就是非常有用了。

根据姜方怀的建意,结合百年后的军事经验,赵正明在离开常州之前便下令将各营中粗通文墨,体格健壮的非广西藉良家子弟抽调编入到他的顺天候尉之中,精挑细选出之后,实际编入讲武堂的士兵只有一百人,虽然人数远远低于赵正明的预期,但的确是左二军最为精华的部份了。

自然,赵正明以顺天候的身份兼任了讲武堂的校长,除了弓、马训练交给德兴阿负责外,思想教育,主要是忠君爱民的传统儒家教育全部交给了姜方怀,至于军事理论和军事历史的教育,则全部由赵正明亲自负责讲授,穿越一百年做了回校长,他还是颇有些得意的。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赵正明并不需要一支如何通晓民族大义的军官团,他需要的是一支懂得完全服从,不折不扣执行命令的军官队伍。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国家未来,这些东西对于这些连国家是什么,民族是什么都完全没有概念的年青人来说,实在太过于深奥了,而且在他看来,正是因为缺乏忠诚于领袖的军人意志,才会造成很多军阀的手下干将会被对手花钱收买的情况,自己身为穿越客,说什么也不会走这个弯路的。

于是,讲武堂的校训就被赵正明大笔一挥“矢智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为民先锋”,这其中的忠,便是绝对的服务与效忠他赵候爷了。

按讲武堂的暂时编制,十个人的小队便可以分到两杆洋枪,对于习惯了鸟枪火铳的太平军来说,使用这种前装洋枪并非过于困难,赵正明真正头痛的却是如何能训练士兵们习惯于像洋人那样排着整齐的队伍冲锋,这个就不是赵正明所长的了,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这种横队到底该怎么走,电影里看到的似乎还得找几个小孩来敲鼓?考虑再三,还是让刘占林回上海后帮他聘请几个洋教官,要求也很简单,一定得是普鲁士现役,或者退役的军官,随便拉个洋骗子来混吃混喝他可不答应。

刘占林的到来,只不过是赵正明围攻苏州计划中的小小插曲,姜方怀说的很清楚,刘丽川的大明国主要是广东、福建的会党组织构成,这种组织倒卖军火,横行乡里,称霸一方还行,真要是开国立业,那是绝对成不了的,眼下他们势头正盛,与他们合作那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他们也不会觉得你的好处,倒不如等他们手忙脚乱的时候,再来个雪中送碳,一口吃掉比较划算,而赵正明的眼睛,仍然紧紧的盯在了离浒墅关不远的苏州城。

各种渠道传回来的情况显示,苏州这座千年古城将会成为他领兵以来最为棘手的一块硬骨头,得知太平军攻下无锡之后,苏州的城墙再次被加高加厚,部分易攻难守的地段还在城内修了月城,城外数千间民房也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使得攻城路线完全暴露在守城炮火之下,更要命的是,为了防止太平军屡次使用的挖地道炸塌城墙的招术,清兵还在苏州城外挖了两道环城壕沟,还从阳澄河引水灌满了内侧壕沟,素有威名的两江总督江忠源统率着各路清兵近万人屯守坚城,想要轻易攻下苏州城,那是千难万难。

“运河旁的文昌阁既失,苏州西北大门洞开,”姜方怀陪着赵正明站在望楼上,远远打量着苏州城外的地形,那些不久前刚刚熄灭的大火余迹还时不时的扬起淡淡的青烟,残垣断壁之间几只野狗发了疯一般的跑来跑去,目视之间,竟是看不到一个人影,见赵正明一直默然不语,姜方怀劝道,“大人,潼关虽险,毕竟项羽曾入之,曹操曾入之,刘裕曾入之,安史叛军亦曾入之,剑阁虽险,毕竟邢峦曾入之,尉迟迥曾入之,郭崇韬曾入之,王全斌曾入之。长江虽险,毕竟晋师曾渡之,隋师曾渡之,宋师曾渡之,元师又曾渡之,何况苏州?大人又何需踌躇?”

赵正明摇了摇头,他并不是在为攻打苏州城担心,在他看来,任何坚城在合适的攻城法则之下,都是必破无疑的,苏州虽大,却终究大不过天京去:“方怀,我在想,自古以来的仁君不过停留在书本上罢了,兵无善战,攻打苏州城只不过是开始,之后还有许许多多的苏州,如果每次都是尸山血海,每次都会让百姓们家破人亡,这天下,得用多少百姓的血泪才能堆起来啊。”

“大人,山川壮丽,神州如画,人,不过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烽火连营,四海沸腾,万姓号泣,自古以来的帝王霸业从来都只有四个字而已。”姜方怀看着负手而立的赵正明,从太湖上吹来的晚风轻轻的忽然让他的情绪有些激荡,就在他的脚下,成千上万的士兵正在整军备战,号角与战鼓的声音此起彼伏,咧咧的战旗之下,是一门门千斤重的火炮,而炮口,全都对准了远处那青烟环绕中的苏州城,如果眼前的年青人要的是天下,那他自己要的就是扶佐英主成就霸业的名臣伟业吧?

“四个字?”过了许久,赵正明才淡淡叹了一声,“那是烽取河山啊!”

PS:疏忽了,把普鲁士写成了德国,哈哈。

1温那治这个人历史上确有其人,算是比较早与太平军天进行军火贸易的洋商之一。见史载如下:在1853年3月,即有“洋人自上海以大轮船泊下关,……出其枪械、火药示贼军,贼大喜,鼓吹迎其酋入城,与之联教通款,俾常接济军火,……洋人大获其利。((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9页。又见(清)夏燮《中西纪事》,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49页。)”几个月后,这位名叫嘞呐吐(即温那治)的英商又雇佣二只宁波钓船,装载洋枪200杆、洋刀100把及火药、洋硝等物,“至镇江卖给贼匪”。

冯风可以说,本小说中的人物、小的细节故事是完全出自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挖崛,当然,小说的主线还是架空YY。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烽取河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烽取河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烽取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