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防盗有术:让盗墓贼兴叹的帝王陵墓(4)

20.防盗有术:让盗墓贼兴叹的帝王陵墓(4)

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成为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范本。

如今的明孝陵,许多原先的木结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着原先恢弘的气派。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

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大字。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垒筑了厚约1米的明砖。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了朱元璋墓的地宫确实就在“宝城”下面,并且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贼光顾过。

在明孝陵前有一座孙陵岗,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据传明初营建孝陵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议把孙权墓移走,朱元璋却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就这样,江东英豪孙权的陵墓得以保存下来。

也许正是朱元璋对孙权的“惺惺相惜”,让明孝陵得到了一代英雄的护佑,吓跑了那些觊觎孝陵的蟊贼,让明太祖至今得享安眠。

顺治帝孝陵:坐化五台迷人眼

于天柱山藏经阁前门楼收藏的清顺治帝的出世遗诗,充满对人世间的生死离别的绝望和看破红尘的了悟,有一种于肺腑的真切,读之令人感慨,其中后八句尤其表现了福临对人生的决绝态度:“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这位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以其幼年登基,青年离世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测。甚至传说他并没有死去,而是看破红尘,弃位出家了。

其实顺治皇帝确实笃信佛教,尤其崇奉禅学,对佛学有相当的造诣。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性中人,热烈地爱着自己所爱的女人董鄂妃。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董鄂妃生了一个男孩,顺治皇帝非常高兴,准备立为皇太子。但是这个男孩只活了三个月便夭亡了。不久,董鄂妃伤悼成疾,于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宫病逝,时年22岁。

爱子和爱妃先后亡故对顺治皇帝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悲痛欲绝,亲撰《董鄂后行状》为悼文,词恳切,催人泪下。九月九日,根据同样信仰佛教的董鄂妃的遗,顺治请当时的名僧茚溪和尚按照佛教葬仪将董鄂妃火化。办完董鄂妃的丧事以后,顺治便萌生了出家为僧的念头,他请茚溪和尚给自己剃去了长。顺治皇帝落的消息让茚溪和尚的师父玉林和尚大惊,他于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万善殿劝阻顺治出家为僧,并聚集徒众,声要烧死茚溪。在这种况下,顺治皇帝不得不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第二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顺治皇帝终因忧伤过度,病死在皇宫里,享年24岁。此时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临死遗诏火化遗体。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骨灰,于康熙二年并葬于孝陵。这些说法都来自《顺治皇帝御制董后行状》、《清实录》、《清史稿》、《茚溪语录》等史籍,内容翔实可信。由此看出,民间所谓顺治皇帝出家之说并不确实。

孝陵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据说地宫中除葬有顺治帝与皇后的骨灰之外没有其他珍贵的陪葬品。由于当时清廷刚刚入关,经济艰难,连孝陵本身都是拆了北海等处的前明建筑才得以顺利建成,没有什么余力再陪葬珍玩;再加上福临本人有不许陪葬金宝玉器的遗嘱,此外,一帝两后死后又都是火葬,所以墓里只有骨灰罐,没有棺椁。因此,虽然经过三百多年,东陵连奶娘、侍卫墓在内的许多墓葬几乎被盗殆尽,而孝陵却至今保存完好,从未被盗贼染指。

古人常常感叹“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顺治帝死后没有豪奢的陪葬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是身为帝王的不幸,但恰恰是这种“不幸”挡住了盗墓者的脚步,才使他和他心爱的女人得以长享安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迷踪帝陵(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迷踪帝陵(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0.防盗有术:让盗墓贼兴叹的帝王陵墓(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