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化的维新(下)(14)

14.文化的维新(下)(14)

那么,这些所谓的“两难”,是真正的“两难”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可问题是,这些“两难”被我们那些展的主政者们真心诚意地视为“两难”,实实在在地当做“两难”。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两难”是一种“洞穴假象”。

所谓“洞穴假象”是指社会群体由于其立场、位势、能力等等因素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在这种思维与行为的驱使下形成了他们眼中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他们并不自觉其中的偏颇与荒谬;在这种“世界观”的导引下,他们的诸种行为在他们看来都是真诚的,他们意识不到当中的虚伪与可笑。因为他们处在了他们自己的“洞穴”中。

而且,当这种“洞穴假象”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制度结构与社会意识,让后来者与新进者无可逃避地锁定在既有的路径上,甚至还能形成一种甄别机制将不愿意接受这些游戏规则的群体排斥在外,让你徒唤奈何。正所谓“凡进来的都是自己人,自己人不会不知趣”。

在这样的境下,既有的体制、既有的格局、既有的路径、既有的观念,甚至包括既有的毛病都是天经地义的,任何“走出洞穴”的质疑、哪怕是善意的建议都会面临很正规的责难。你怎么能心怀叵测来“拆台”?你怎么能不讲面去“破局”?

于是乎,大家都在真诚与努力中不断地左边补一下台,右边再消一下火。如此这般,中国展怎能不步履蹒跚?

(三)阶层分化中的疏离与隔膜

在“两难”中彷徨是没有前途的,但要跨越“两难”,先要走出“洞穴假象”。

我们刚才讲“洞穴假象”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社会主政展的各方人士,其实“洞穴假象”遍布整个中国社会的每一个群体。不要因为我们旁观、我们批评,我们就比别人高明到哪里。我们的“洞穴”不见得比别人的敞亮。

“洞穴”表面看是阶层意识的觉醒与捍卫,背后是社会阶层的疏远与隔膜。

中国社会这些年来,在阶层分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走的也比较远,但在阶层和谐方面关注的不够,考虑的不多。可问题是在中国社会一个阶层与群体能完全不考虑别的阶层独自存在下去并过得自得其乐吗?

人不能选择创造历史的环境,只能在既定的、甚至是十分确定的条件下开始自己的工作。当我们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是13亿这个群体中的一分子,不管这个群体有多么的不尽如人意;当我们宣称要推进中国展的时候,就意味着必须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每一寸土地今天、明天、后天的展负责,不管这是一个多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离开了这两条,社会公众就有理由怀疑你又进入了自己的“洞穴假象”;离开了这两条,就只是你的展、是你区域的展,而不是大家的展、不是中国的展。

所以为了中国,也为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我们需要共同走出各自的“洞穴”,来到阳光下,来到大地上,形成我们共同的意识,“中国意识”。

没有同一个中国,哪来同一个世界?没有同一种生活,何能同一种梦想?

当我们从“中国意识”出,就会现根本不会、也根本不应该有什么“两难”:

——中国展在时间上是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不能被裁成你的任期、我的任期,我走之后哪管洪水滔天。饮鸩止渴式的增长,除了对当下展主导者有好处外,对社会、对民众没有任何益处,一时的宽松导致无尽的滞胀,泡沫破灭后买单的还是社会与民众,这种不能实现整个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展的“增长”不要也罢;不惜血本维稳,不择手段遏制上访,除了给当政的人士一时的清静与安稳外还能有什么?气还在锅里,火还在地下,这种不能实现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稳定”没有也无妨。

——中国展在主体上是13亿中国人全部,不能被三六九等分成先富起来的、不需要考虑的、可以被牺牲的等等。职业分工的不同不能成为权利不平等的借口。现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达地区琢磨着实现产业升级,要把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到它们的疆域之外,姑且不问它们能否成功,更严肃的问题是,它们能把低端劳动者赶出城市,中国社会能把密集的劳动大军转移到中国之外吗?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4.文化的维新(下)(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