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节族源族称(1)

3.第二节族源族称(1)

一、族称

毛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族源族称。毛南族的族源族称,在历代的汉文史籍中,曾有“茅滩”“茆滩”“茆难”“茅难”“毛难”“冒南”“毛南”等不同的写法。但它们都是“毛南”的同音异写。“茅滩”最早见于南宋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自融(州)稍西曰宜州。宜处群蛮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荔波、赢河、五峒、茅滩、抚水诸蛮。”北宋崇宁(1102~1106年)、大观(1107~1110年)年间,宋朝为“置州拓境,深入不毛”,曾在这边隅之“蛮地”设置有12个州,后因粮饷短缺,“莫能支吾”,人民不断反抗而先后罢置,只有观州因“控制南丹、陆家砦、茆滩十道及白崖诸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才没有废置。1可见“茅滩”“茆滩”等作为地方名称,早在宋代已经出现,其地理位置正是现在毛南族所分布的地区。

元朝时期,广西隶属于湖广行省,境内的“思州军民安抚司”辖区中有“茆滩等团”;在“新添葛蛮安抚司”属内亦有“茅滩、思风、北郡、都变等处”2,而“茆滩”“茅滩”也是作为地方名称出现的。

明清以及民国的史籍、碑文中,关于“茅滩”“茆滩”的记载也有不少。明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九〇《思恩县普义砦》中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南丹酋莫扬侵思恩地,于茅滩筑二堡,于普义、六传、川山、三瞳筑四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庆远府志》卷一载:“思恩县……西至茅滩甲接河池州界二百里。”清嘉庆(1796~1820年)《广西通志》卷一二一中亦记载“思恩县有普义、带溪、镇宁三砦(九域志),普义相近有茆滩堡”。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刊行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中标有“毛难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测绘的《广西舆地全图》和民国23年(1934年)广西省政府民政厅绘制的《广西全省分县地图》中,均标明有“茅滩六圩”“茅难山”。这时期的“茅滩”“茆滩”或“茅难”等,不仅作为地名、山名、圩名,而且还作为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清乾隆(1736~1795年)、道光(1821~1850年)年间,毛南人所立的谭家世谱碑和其他坟墓的碑文中均有“毛难土苗地方”“毛南甲”“来毛难安处”的记载。“毛南”这一名称先在本族的碑文中出现。民国24年(1935年)《思恩县志》和民国31年(1942年)编制的《思恩年鉴》里,将“毛难”写作“冒南”和“毛南”。至此,“毛南”一词终于在官方的文献里登场。

上述“茅滩”“茆滩”“茅难”“冒南”和“毛南”等名称,反映了“毛南”这一名称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但是,这些名称是作为地名、山名或行政区域名称而出现,并且都泛指现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区,而不是作为族称载入史册的。然而,这一地区的毛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共同生活习惯以及团结上进、勤奋好学的民族心理素质,并形成了本民族区域的经济中心,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周围的壮族、汉族称呼毛南族聚居的地方为“江毛南”,毛南人自称为“大毛南”,其意都是“毛南地方”。毛南族也按自己居住地的地名自称为“毛南人”。毛南族的自称,单称为“诶南”,“诶”指人,“诶南”直译为“南人”,意即毛南地方的人;众称是“窘南”,“窘”即众多,“窘南”意指毛南地方的人们。附近壮、汉、瑶、苗、仫佬等族也习惯称毛南族为“毛南人”。毛南族因其地而名其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查和识别工作,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56年2月11日批准其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定名为“毛难族”。此后,为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国务院于1986年6月5日批准同意将“毛难族”改为“毛南族”。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二节族源族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