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三节汉族向西南的迁徙和发展(25)

41.第三节汉族向西南的迁徙和发展(25)

贵州境内和云南其他地区的况,亦与此大体相似。***如据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一四说:明中叶黔西平坝一带,“自开建以来,百年于兹,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矣”。普定卫则“附郭夷民五种,习尙不同,自立军卫以控制,卫之熏陶,渐中原衣冠之俗,亦尚礼而重文袁服食器用、婚丧之礼皆可视也”。再如成书于明末万历年的《滇略》说:当时云南境内已是“人文日渐兴,其地夷、夏杂处,然亦蒸蒸化洽,淳朴易治,庶几所谓一变至道者也”。

当然,以上所叙,主要是指靠内地区,在边境沿线地带和边远偏僻山区则又当别论,如直至清乾隆年间仍频繁活动在中缅边界境内外的“大西军”余部后裔“桂家”,国内外学术界曾对其族属是汉族还是“桂掸”(傣族,缅甸称掸族),乃至“桂拉瓦”(佤族)、“倮黑”(拉祜族)争论颇大。其实,如果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着眼,自清初顺治十五年(1658年)“大西军”护送南明永历帝逃缅,至18世纪中叶时被誉为“边防两虎”之一的宫里雁率“桂家”称雄于滇边内外之时,其间已相隔100年左右约四代人,故而将其视为已经融入或正在融入当地“掸”(傣)、佤、“倮黑”(拉祜)等土著民族的汉人,似乎是更加符合逻辑的理解。

滇黔汉族的人口数量及其在区内人口总值中的所占比重,是汉民族展史研究中必不可缺的量化指标。元代云南行省辖下滇黔地区的总人口,《元史·地理志》失载。据清人冯苏《滇考》称,至元十三年(1276年)为128。7万户。折算下来可达500余万口,显系偏高而不可信。另据《元世祖平云南碑》载:为“总府三十七、散府八、州六十、县五十、甸部寨六十一、见户二十八万七千七百五十三,分隶诸道,立中书省于中庆以统之。”这一数字,相对较为合理,但仅为元初云南建省时的数据,以后当有所增长。据此,元初区内的人口总值大约为120万,汉族人口以1万人左右估算,约占区内总人口的0。8%。

明代分省后云南境内的人口,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统计数据为5。96万户,25。93万口。至明中叶据正德《云南志·赋役志》记载,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12。69万户,折算下来为50多万口。再至明末,据天启《滇志·赋役志》记载为15。12万户,146。85万口,较明初大约增长了5。66倍。以上数据,反映了明代云南人口展的大致脉络,但用来作为估算汉族人口的依据却不可取,因为这些数字中应包括多种民族成分,而其本身又仅为民户数,故而还需加以修正:先,假设明初民户中汉族占60%,约为15。56万人;其次,按前举18个军卫计,屯兵为10。8万人,加“军余”(家属)约为40万人;合计两项55。56万人,扣除其中的回族等非汉民族成分,则修正值为50万人较为可信。以后,按省内人口增长的同比计算,到明末为280余万。此外,还要注意到的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前后调入的约24万驻屯军,这些人若加上“军余”合计可达100万左右。但据记载可知,其中的大多数主要是用来防范麓川的进犯,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野战部队而显然未纳入地方户口统计,同时亦当多未纳入云南都司辖下的卫所建制,故可暂且略而不计。

贵州的况与云南有所不同,洪武年间因尚未建省而无统计数字,唯据其都司辖下25个军卫计算加“军余”约为50万人,若以屯兵中的回族等非汉民族成分与民户中的汉族相互冲抵,则亦大约为56万人。后至弘治四年(1491年)有明确记载为4。34万户,25。87万人。大致与云南明初的数字相当。明末的人口数据,参照云南的同比大约也达近300万人。如此,则明代后期滇黔2省的汉族人口为580万左右。

清代以后云南人口统计数据较丰,特点是清初的人口基数较之明末有大幅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明末土司混战以及“大西军”拥永历帝抗清、逃缅和清初以吴三桂为的“三藩之乱”等一系列的战乱纷争所致;另一特点是不再有军户、民户的严格区分。清代云南的人口,据清《皇朝文献通考》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11。76万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15。86万丁,雍正二年(1724年)为14。52万丁。而据道光《云南通志》所载《案册》的统计数字则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有“民屯男妇”194。62万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达308。35万人,嘉庆元年(1796年)为408。82万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达606。72万人。再至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为720。99万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汉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1.第三节汉族向西南的迁徙和发展(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