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十讲 一言难尽话魏徵(5)

5.第十讲 一言难尽话魏徵(5)

皇权自古以来缺乏制衡约束的力量,所以有魏徵这样的人就是好,是个约束。***当然,也得说唐太宗这人好,要换了别人,比如换成商纣王、隋炀帝什么的,魏徵刚一开口就被掐死了,还等你之乎者也?

当然,太宗也有被魏徵惹毛了的时候,说实话太宗实际上是个脾气很暴躁的人,能忍这么久已经很难得了,魏徵这人有时说话也的确过头,太宗也被惹恼了。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气得抓狂,长孙皇后奇怪,就问您怎么了?太宗说:“会须杀此田舍翁。”(《资治通鉴》卷一九四)非杀了这个老农民不可!魏徵这个人据说长得很不怎么样,土气,所以太宗这么说。长孙皇后一听,立即退下去,换了一身朝服出来拜贺,唐太宗看了奇怪,你这是干吗?长孙皇后回答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君明臣才直啊,有如此的直臣,说明您是个明君,我怎么敢不祝贺您呢?你看什么叫贤内助?这就叫贤内助,贤内助的特点是丈夫有了麻烦生了气,人家帮助平息,帮着灭火。

虽然也有生气的时候,但是总的来说太宗与魏徵的关系是良性互动关系,他们这一对君臣为唐朝政坛带来了正气,整个贞观朝都是这样一个良性氛围,贞观之治的魅力就在于此。所以说凌烟阁二十四臣中对贞观之治贡献最大的就是魏徵。

但是魏徵这个人也不是没有缺点的,比如他的政治主张一切都是从正统的儒家角度出的,虽然很中肯,但是有时却显得迂腐不合时宜,比如贞观十五年,草原游牧民族薛延陀曾经进犯内地,攻打依附于唐朝的突厥部落,被李世勣击败,唐太宗想继续兵解决薛延陀,当时遭到了魏徵的反对,理由可想而知,一定是反对穷兵黩武,所以唐太宗就罢手了。后来薛延陀元气恢复,又再次进犯内地,当时魏徵已经去世,李世勣说假如当时不听魏徵的就好了,不听他的也就没有今天这麻烦。太宗回答:“然。此诚徵之失;朕寻悔之而不欲,恐塞良谋故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他也认为这是魏徵的过错。我当时就后悔了,可是为啥当时不继续兵呢?我那是不愿为此堵塞路。

这种政见方面的过失还倒罢了,哪个政治家都有失误的时候,不过有几件事反映出魏徵的缺点,也让太宗心生不快,并最终导致太宗对他的态度生了扭转。什么缺点呢?还是刚才提到的,魏徵太过看重名声,有这么两件事。

一、联姻山东旧贵族。

当时中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出身旧贵族家庭,仰仗着家族名声心高气傲,虽然自身没什么官职也没什么本事,但是不影响人家的矜持。这些人就是所谓山东士族。这个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换句话说包括中原、华北等地。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个门阀时代,贵族很强大,这些人就是他们的后人,在唐代这些人名望很高,虽然没什么杰出人物,但是大家都认人家,谁让人家是贵族呢,门风礼法都很讲究,大家都觉得和他们攀上关系很荣耀,有面子。太宗就很瞧不惯这个现象,他说我就纳闷了,天下人究竟看重什么?是看重我李唐的官位,还是看重这些所谓贵族的名声啊,他们要什么没什么,就靠着一把“冢中枯骨”耀武扬威,意思是他们也就靠家族那点旧名声罢了。可是你架不住大家趋之若鹜,很多大臣都想和山东贵族家联姻,房玄龄、李世勣都这么干,而且魏徵也这么干,所以可以想见太宗是不会高兴的。这反映出魏徵的虚荣心。

二、史馆炫书。

魏徵很看重自己的名誉,他就是想青史留名,按理说他的功绩才干已经足以让他留名了,但是他还是干了多此一举的事,当时他私下把自己写的一些谏给史官看,那意思就是想收录到国史中嘛,太宗知道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旧唐书·魏徵传》)为何不高兴呢?因为这有点借着皇帝给自己博取名誉的嫌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唐英雄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唐英雄传
上一章下一章

5.第十讲 一言难尽话魏徵(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