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1)

1.第一章(1)

清末民初的古城西安有两个最繁华的去处,一是衙门口南院门,另一处就要算东关了。***那时铁路未铺到西安,军政大员往来和京广沪汉的商运贸易都靠车载马驮,东关是西安的前大门,是往来迎送的头一站,于是便有了“送君满陵亭”之句,也有了“更衣坊”、“接官亭”等地名。在东西南北四关中,东关最大最富。有当时民谣为证:

六路四街十二坊,

七寺八庙九学堂。

张家十大号,

陈家绸缎庄。

李家垄断药材市,

朝家银号四金刚。

盐药烟酒古玩当,

司马富第一商。

除此之外,东关还有很多著名小吃。如疯子张的腊汁肉,魏光头的疙瘩油茶。然而最具特色,最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要算康记羊杂羔泡馍馆的一些旧事了。回忆起来,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难人笔墨,然而它又像酱鸡爪一样,虽然上不了大席面,显得微不足道,但灯前下酒细细咀嚼却又很有些味道。

出了东门直走,这条路叫东关正街。再往东是十三坊之的柿园坊,在两条路的交界处,有条往北拐的街叫更衣前坊。三岔口拐弯的地方叫鸡市拐儿。其实柿园坊元柿,鸡市拐儿无鸡,只有一个粮食市场。从鸡市拐儿到更衣前坊,一路摆开几十家粮食店,热闹番茄,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一片繁忙。单是粮食店大伙计的过斗报数吆喝声,没有三载五年功夫是学不来的,那才叫悦耳动听呢。细细品味,还真有些老西安的韵味儿,再说手上的功夫也是了不得,面对面,不眨眼,买一石回去量,只有九斗。祟粮的在家量好一石还高高的,咋到把式手里就只有九斗,不信再量一遍还是九斗。这个字号有猫腻儿换一家一一照旧。

粮食市周边吃食繁多,最受欢迎的有‘四解馋’。

猪头肉,热瓶糕。

疙瘩油茶,羊杂羔。

疙瘩油茶和热曾瓦糕是长袍阶层的早点,买卖粮食的农民多吃猪头肉和羊杂羔。猪头肉价钱合适,堆堆大也解馋,但缺少热乎劲儿。

唯羊杂羔最受欢迎。

一是便宜。

二是碗大,把把大老碗像个盆子。(因为碗太大不好端,故而把碗的周足做得又高又厚实,便于端时手抓。此为耀州窑的独门产品,名曰“把把老碗”。“老”在这里是特大的意思。)三是可以自己带馍,油汪汪、红哈哈油泼辣子大瓣儿蒜“花钱不多,图个煎火”。

这才是“康记门前抬头望,把把老碗排两行。”还真是鸡市拐儿一景。有人说“讲故事的你说错了,‘羊杂羔’应是‘羊杂各’或‘羊杂肝’。”

我说“没错,鄙人有幸亲眼见过康家招牌,虽然那时很小,但羔字还是认得的。而且至今那块康记羊杂羔泡馍馆黑字本色木底的牌匾若闭目细想还能隐隐浮现。”

以前科学不达,羊群散放混养,自由交配。怀孕母羊经常被误宰,剥出无毛的血羔。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讲述:这是上等补品,有滋阴壮阳恢复元气等健身防病功能,真实效果超过人参、鹿茸,更何况药补不如食补。

回过头来再说康记羊杂羔泡馍馆,该饭铺只有一间半门面,但进去却很深,足有四进以上,可谓长虫的民子“深灌灌”。炉子架在门外,店堂器字形摆开四张桌子,却无人坐。偶尔有人进来,也是吃e就在条凳上,端着碗把儿吃。不分春夏秋冬,吃饭的下苦人多数还是祟粮食的农民。他们一律在门外一字排开,一手端着比头还大的把把老碗,另一只手拿着黑乎乎油污污从来没洗净过的筷子,吃跟着往嘴里刨,眼睛还不时地瞟着自己的麦桩子,生怕失马。店堂的第二进宽敞明亮,布局考究,中间两张核桃木本色八仙桌,每张桌配八把同样风格的高背椅子,几张名人字画点缀墙上,雅致整洁再加上漂亮的女主人,颇有文人雅士章法。

东关商贾富豪云集,名人高士套萃,有城东三杰,四大才子,五高人,六骚客,七神笔,八巨富。除此之外,更有名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二姐(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侠 二姐(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