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言(1)

1.序言(1)

波爱修斯,公元六世纪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生于罗马的贵族之家,祖辈尊贵显荣,曾出过两个西罗马国的皇帝,许多执政官。他的父亲是奥多埃塞王朝的重臣,曾任罗马执政官。波爱修斯本人也贵为宰辅、荣任元老。不仅得到东哥特国王的信任,而且颇受罗马百姓的拥戴。他的两个儿子也于公元522年双双当选罗马执政官,可谓显赫一时。

然而在公元523年,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以“叛逆罪”将波爱修斯拘禁,一年后执行了死刑。至于原因,波爱修斯认为是政治对手的谗诽谤,其实原因很复杂,民族矛盾、宗教信仰冲突等因素不可忽视。除了波爱修斯,在此次政治劫难中遇害的还有波爱修斯的同事亚尔比努、波爱修斯的岳父西马古斯以及教宗若望一世。

在被迫害入狱之前,波爱修斯毕生都致力于对于优秀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典哲学的保护传承工作,他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作品从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到十二世纪为止,他所翻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工具论》,是欧洲能见到的亚里士多德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

《哲学的慰藉》一书是波爱修斯在监狱中等待受刑的那一年时间里写作的,约成于公元524年。可以说,此书是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也是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著作。

波爱修斯在罗马曾经位高权重,最后却因为叛逆罪而倒下,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促成了此书的完成。在文中,不断出现作者对于这样的人生境遇的质疑和思考,为什么在上帝统治的世界里邪恶势力可以存在呢?在反复无常的命运中,既要笃信上帝,又要顺应追求快乐的人的本性,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呢?本书被称为“迄今为止,世界狱中文学中最精彩的范本”。

波爱修斯将书的框架结构设计成了自己和哲学女王之间的对话。哲学女王通过与波爱修斯谈论名声和财富是转瞬即逝的(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获得自由,除非他放弃命运的摆布),而思想中至高无上的东西是“唯一的真正的‘善’”来给他以心灵的慰藉。哲学女王认为幸福来自人的内心,一个人的德行是他真正拥有的东西,因为那是起伏不定的命运无法剥夺的。波爱修斯谈到了人类的本性、道德、公平,命运和自由意志的本质,为什么坏人常常能显荣而好人总是陷入不幸等问题。引用v。e。沃茨对于波爱修斯思想的理解:“上帝就像是一个站在车道旁的观众,看着驾车者如何驾驭他们的战车,却不干涉他们。”《哲学的慰藉》就是这样,通过哲学女王与波爱修斯之间那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表达了柏拉图式的主题:引导灵魂由漂泊流离到返回家园。

关于人类的本性,波爱修斯说,人类的本性原本是高贵纯洁的,只是当他们向邪恶屈服时,便将自己降低到动物的等级了。对于公平,他说罪犯不应该被严厉惩处,反而要用同和尊敬的态度对待他们。他列举了医生和病人的例子来阐述受害者和罪犯之间的理想关系。

波爱修斯试着不用基督教教义,而只依靠自然哲学和经典的希腊传统知识去回答宗教的问题。他相信信仰和推理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从宗教教义中寻求到的真理与从哲学中寻求到的真理是没有区别的。用亨利·查德威克的话来说就是:“‘慰藉’与是否信仰基督教无关……这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同时也是基督教教徒所著的书,但这不是一部宗教书。”《哲学的慰藉》全书无一处援引《圣经》,但是波爱修斯入狱后的整个思想历程,从怨尤到释怀,似乎都印证了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提出的主张: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宗教。然而,它到底还是一本哲学书,承袭晚期古典哲学,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先河。

《哲学的慰藉》一书,不仅逻辑推理严密,而且语典雅优美,其中的诗作,更是格调高雅、音律优美,可谓独步一时,后世诗坛名匠,如但丁、薄伽丘、乔叟等,都以之为典范。后世许多重要的学者都热衷于将它翻译推广,比如九世纪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十四世纪的大诗人乔叟,十六世纪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等。

这本风靡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佳作在当代又引了人们的关注,也许是因为作品对于人类道德品行与众不同的深刻洞察,也许是因为对于现代社会物质至上观点的反对。无论是什么原因,总之它是一部永恒的经典,相信读者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哲学的启迪与美学的享受。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哲学的慰籍(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哲学的慰籍(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序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