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篇(1)

1.上篇(1)

汹涌澎湃的渭河水千百年来不知疲倦、奔流不息,她挟带着陇西高原上的大量泥沙自西向东滚滚而来,将一个高峻雄伟的秦岭山脉和绵延厚实的黄土高原一分为二。在那遥远的上古时期,也就是传说中的洪水滔天之际,她的流量之大令人难以置信。据说那时,整个关中平原都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的生态渐渐生了变化,水势也逐年减弱、消退。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水量越来越少,于是就形成了如今的渭河。就在河水消退的过程中,两岸露出了宽阔平坦的冲积平原,这就是“八百里秦川”。这里土地肥沃、河流纵横、雨量适中、适于耕种,且能开渠凿井、旱涝保收,先民们既可上山牧猎,又可涉水捕鱼。我们的祖先看好了这个地方,于是便聚居在这里生产生活、繁衍展,并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

渭水逐年退却,在其南北两岸的灞河及泾河以东留下了与之平行的数级台塬型地貌,这就是如今渭河北岸的红荆塬和白莽塬与南岸的铜人塬和永乐塬。本书的故事就生在南岸的永乐塬下。

骊邑县城以北,灞河以东的永乐塬是渭河南岸的最后一级台塬。它绵延一二百里,莽莽苍苍,从古灞河东侧的漕渠村西头向东延伸,曲曲折折直通渭南华州,之后逐渐与华山北麓连为一起。去骊邑县西北大约十五六华里,一个名叫怀仁堡的村子就坐落在这宛若游龙的永乐塬畔。

怀仁堡南傍骊山、北临渭水,塬上坦荡如砥,塬下一马平川,距西京长安仅四十里之遥。长安古来帝王都,先到者为君,后到者为臣,历史上曾有十多个朝代在此建立过政权。怀仁堡所在的位置正当八百里秦川的中心,所以自古以来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向来是残酷的,一个政权的消亡,另一个政权的崛起;一个民族的退却,另一个民族的占领,无不和血与火连在一起。兵灾过后,多少农舍化为灰烬,多少百姓屠戮荒郊。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长安没有了“京兆皇都”的要地位,结束了“帝王都”的特殊使命,地方经济便随之严重退化。秦汉隋唐时期的行庄、字号已无从考稽,空留下纵横交织的“七十二坊”和“东市、西市”的古话。到了明洪武年间,全国设二直隶十三布政司,这时陕西布政司辖陕甘两省,统八府二十一属州、九十五属县。洪武十七年因戍边需要,长安改称西安,屯兵驻守并筑成了今天的西安城墙及城内的钟楼和鼓楼,关中地区的经济展随之出现了短暂的“中兴”迹象。明王朝大量“寓兵于边”开展军屯,永乐年间把大批的耕牛运入陕西,奖励耕种、免纳子粒,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关中农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飞速展。另外,明朝推行井灌,粮食生产颇丰,并出现了第一批以农业起家的商贾,这些商贾的具体贸易口岸就是西安府。到了清代,抚陕官员除在农业上继续推行“井灌”以外,陕南秦巴山地也得到了有效的开,使大批土产山货、药材菌蕈倾入西安古城,从而兴旺了西安的山货、行庄,同时在西安东关集市进行贸易,并展为永久性的“过载行”“行庄”。一时间,南来北往的行商、游商都在西安的东关集结,于康熙年间形成了以“东西板房家两巷、左右柿园带城隍”为行商区域的聚集地……

明代关中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展,到了清代又逢康、乾、咸丰几次“中兴”,在这期间,百姓们为了安居乐业、展生产,在渭河两岸相继筑成、修复了众多的土城堡寨,怀仁堡就是其中之一。

怀仁堡比一般明清堡寨更为古老。她背倚古塬,居高临下,形势险要,寨墙十分坚固,在冷兵器时期,只要紧闭城门、刻意防守,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将其攻陷。旧时刀客出没、土匪横行,这里百姓遭劫,那里村庄被抢,而怀仁堡数百年来安然无恙。有人说这是堡寨坚固,易守难攻,你们怀仁堡的人也别把运气当本事。而怀仁堡的人却说是这里的“风脉”好,有“神龙”在护佑着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西风怀仁(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风怀仁(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上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