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后记:我知道光芒在哪里(1)

124.后记:我知道光芒在哪里(1)

今年春天的脚步走得有点慢。***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报春的山桃花已经开遍汉江两岸。一个暖暖的周末,我和几个朋友去江边觅石。累了,斜躺在石滩上,有春阳浅照,有河风轻拂,有山花似锦,任思绪飞翔,我仿佛又听到了老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语和着涛声流淌,流过生养我的故乡,那里栖息着我的父老乡亲和年少的梦想……

一晃,我已是不惑之年。多年来,我背负文字和风雨执著行走,回望历程,不胜惶惑,作为一名新闻人,对人生、对时代,我付出了多少担当,留下了多少足迹,思之再三,我决定把过去的20年的新闻作品结集成书,书名就叫《仰望光芒》。

春去春来,万物竞。现在坐下来为这本集子写后记,一时间感慨万千。

我的老家仙河,一块质朴如玉的乡村田园。

植被茂盛的山峦,无悬崖峭壁,少奇峰突兀,浑然天成;源鄂而入汉江的仙河,水清如镜,鱼游鹭翔,千回百转;山水相融处,是一弯弯梯田,一片片庄园。人家依山面水而居,伴水声而入梦乡,听鸟鸣而赏朝霞,阅自然而传耕读。

老家土屋右边是荷塘、鱼池,碧绿的菜畦,左边是橘树、梨树、樱桃树、葱茏的果园。竹林桂树苍翠,花朵四季盛开。父母用勤劳的汗水喂养我们兄妹成长,简单而快乐,恬淡而自足。到现在我的梦里依然是故乡的小桥流水、荷塘柳影,牧歌老屋,儿时的伙伴,这些沁入骨髓的田园结,成为我灵魂深处不变的“桃花源”。

我从小偏爱文学。

高中,选择了文科,高考文史考到了全县第一,填报志愿我报了安康师专中文系,而政史系面向全省招生,录取每县一个最高分,阴差阳错,我被转到了政史系。可我依然酷爱着文学。文学之美、史学之智、哲学之思让我陶醉。

选择新闻,是生活;

爱上新闻,是人生。

1993年,我毕业分配到县广播电视局。从事广播新闻采编。1998年,又做电视记者。那时,年少张狂、精力充沛,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如饥似渴地学习、工作。白天采访,晚上,看书写稿。经常下乡一跑就是七八天,心中充盈的总是快乐和自豪。

我很庆幸在20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面对的是一个伟大、卓越的传奇时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守望的故乡,一个偏居秦巴山间的贫困县,一步步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生态、和谐、文化正在这方山水间卓然成长,现代文明的光芒照亮了父老乡亲曾经沧桑的容颜。客观公正的见证、记录,满怀激的而鼓而呼,真诚的奉献参与,成为我义无反顾的职业追求。后来,做了新闻部主任、副台长。我更感责任重大。组织策划、沟通协调、导向把握。每日的审稿看片,我都倾尽心力,如临于谷、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敢有半分轻忽。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人生,我以心感之,以行践之。一句文字,一个镜头、一组新闻,我总想尽全力做到更好。在组织管理岗位,我仍坚持每年抽出时间到基层一线,采访拍摄。我期望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绵薄之力、赤诚之心让这方故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我深知,电视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为不能书写好这个时代的华彩乐章而自责,为不能展示好这个时代的人生精华而歉疚,为没有更好贴近大地聆听而追悟……但是,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我尽力了,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职业,我只想做一颗铺路石,“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新闻记录历史,也被历史所记录。

作为一个县级电视台,我们有自身优势,也有先天不足。如何扬长避短,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思考、认知和把握新闻宣传规律?我总是在努力做到“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宣传融于报道、让事实说话、让细雨无声润物,多一些鲜活、生动、接地气,少一些伪装、说教、陈式化,不断地改变我们的语态、结构、形式。马克思在《人民新闻》中说,“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到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这就需要用激和意志博学笃行,学而思,知而行,然后心无旁骛、沉入生活、贴近实际、走进群众,和光同尘,在纷杂中探寻规律,目光专注,不知疲倦,一门心思地与时代同行,与人民相依。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仰望光芒(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仰望光芒(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4.后记:我知道光芒在哪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