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第四辑新闻:道义与良知(25)

121.第四辑新闻:道义与良知(25)

文字总是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升林在结集整理这些新闻作品的时候,我相信,流淌在心中的,除了艰辛跋涉的痕迹,更有温暖心灵的一段旅程。这是我们将电视作品融入人生的另一种思考,换一个角度看,作品之外的体味会更加弥久,那些形形色色的采访记忆,将拼接出占有我们生活绝大多数时空的图像,成为挥之不去的独特印象。

新闻虽然是“易碎品”,但升林将自己的感倾入其中,作品中不论是旬阳的人和事,还是对故乡的怀,一一展露的无不是真诚和信赖的足迹。这些作品,大多我十分熟悉,也和升林在业务交流中,始终感受到他对新闻的一份执著之。凭着这一种热爱,他一路前行,收获心酸和喜悦,也用真诚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

从同学到同行,从青年到中年。恍惚之间,建立在坦诚和信赖基础上的美好境界,激起我内心温暖的涟漪。这样的美好境界,我坚守和珍惜,也会继续和升林一路同行。

(作者系安康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及保树

捧着这本沉甸甸的集子,我的心里有些不安。

作为在国家级媒体从业近20年的新闻工作者,我总觉得自己是富有的。然而中心内刊约稿,每每梳理起自己近两年的作品,总有一种捉襟见肘之感,拿不出像样的、有分量的作品,结集出版则更是遥不可及的事。当听说整日里事务性工作繁杂的何升林副台长,整理出一套颇有些分量的集子,多少有些诧异。一口气读完这本集子的电子版,我明白了这其中的缘由,也悟出了差距。

初识升林,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介书生,谦和、儒雅,低调。然而,当他和我一起下乡采访时,我深深被他身上那股子吃苦精神和爆力所感染。翻山越岭,跨沟过坎,这位年届不惑的县电视台副台长行走如风,令我这个整日里走村串户的职业三农记者,也跟不上步伐。有人告诉我,他工作起来,是个典型的拼命三郎,走过的5年广播经历,15年电视人生,专职记者、新闻部主任、新闻副台长,无论角色如何变换,“走基层”始终是他工作生活的常态。在盛夏的炎炎烈日下奔波采访,在洪峰的汹涌波涛前专注拍摄,在一次次猝不及防的突事件现场辗转甄别调查……无数次挥洒汗水、躬身新闻一线的辛劳,才换回了一篇篇反映真实、内涵丰富的新闻作品。

交往多了我才现,升林其实是个典型的西北汉子,性中人,热直率,语不多却豪爽仗义、真如火。这种真不仅体现在他对职业的热爱:十几年专注于电视事业,不离不弃,更表现为那股子自内心的、对农民的和爱。采访之余与他对饮小酌,他总是津津乐道于儿时的田园生活,怀念在乡下操劳一生的父母双亲。他说自己真正是农民的儿子,他说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摔八瓣的农民,生活得着实不易。说至动处,这位一米八的汉子眼里闪着泪光。正是这份皇天后土般的绵绵怀,使他的新闻触角总是伸向最基层的普通群众,用笔、用镜头去关注民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视界的权威专家朱羽君曾多次强调,应该做有感的电视新闻节目。有感并不意味着失去新闻的客观公正性,而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从主题把握到角度选取、叙事风格,体现出人性关爱和人文关怀。《与人民相依》《新闻因人而生动》《大局与民生、道义和良知》,这些合辑的设置,已经告诉我们一个信息:他的新闻作品是有感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有了这份愫,让升林的新闻作品,读起来并不枯燥:喜为旬阳展所喜,忧为百姓疾苦而忧。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笔端流露的是心急如焚;记录旬阳优秀儿女的访谈,又显得那样溢满自豪,款款深……

细细品读这些作品,体裁不同,风格各异,却大都能让人读得兴致盎然。或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如《夜话新农村》《羊山五谷神》《今日涌泉村》《七项专利一颗心》;或钟灵隽秀,文采飞扬,如《电视散文:四季旬阳》《太极城》《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孝动旬阳》;或角度独特,内涵厚重,如《科学展看旬阳》《农村资源流转的破冰之举》《古镇不再忧伤》;或大胆犀利,仗义执,如《苦涩的香菇》《哭泣的鱼儿》;或巨笔如椽,荡气回肠,如《辉煌2009》《与时代同行》《系汉江》《引得甘泉润万民》《千秋基业育栋梁》《蚕海桑田铸丰碑》,等等。但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莫不在真实感人的同时,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文关怀。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把心点燃,再抛出去,会收获无数颗燃烧的心。我相信,升林是把自己燃烧的心,捧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捧给了被他视作衣食父母的乡亲百姓。正因为如此,他走到哪个乡镇村组,都会有满手厚茧的大叔大伯婶子大娘,和他嘘寒问暖,执手促膝长谈。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他担任领导职务之后,依然在办公室里坐不住,而且手里总是有丰富的新闻源。一篇篇、一部部来自三农最基层,生动鲜活、真实感人的新闻作品出自他的笔端和镜头,也就不奇怪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仰望光芒(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仰望光芒(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1.第四辑新闻:道义与良知(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