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30.毛泽东总结斯大林的经验教训(46)

279.30.毛泽东总结斯大林的经验教训(46)

566

**与斯大林

又多方调查,找到了几份证明师哲观点的材料,才把这个**党史上长期以讹传讹的重大问题改写了过来。***核实核准史料,只是基础工程。而更大的难关在于伟人如何写?选什么角度?才能避免落入一般化、公式化的窠臼。为此,刘杰诚选择以**和斯大林的关系为主线,以中国革命为主题,运用比较法,以**和斯大林为主要人物,着力塑造、描写了**和斯大林之间的革命友谊、意见差异、矛盾冲突、相互评价等等。因而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描写了**思想的形成过程,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学习**思想的通俗、形象而生动有趣的读物——《**与斯大林》。一支笔要写出两位世界著名的历史巨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刘杰诚经过多次探索,数易其稿,最后,他根据**和斯大林思想交往长达30年,而晤面会谈不足3个月的特点,采取了双向集中法:书从两位伟人亲切会面、留下了层层悬念写起。这样,把人物的行、历史的叙述和哲学的思考结合起来,把文、史、哲融为一体,既避免了编年史式的历史平铺直叙,又防止了单纯地写人物会面、记叙礼仪、议论过多、缺乏人物行动、故事节、思想深度的毛病。这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与斯大林》这部55万多字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1993年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3年来,此书连印了3次,行达8万册,并被译成日文出版。

(原载《光明日报》1996年2月21日第二版)

附录4。《金秋》杂志载文:

理想之歌

王爱珍

陕北黄土高原上,有一位须皆白的老人,背个挎包,上下求索,不断进取。尽管他的著作《**与斯大林》、《**与斯大林会晤纪实》等多部书相继问世,有的还拍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受到了多方好评,得过多种奖励,但他毫不满足,继续奋斗。这个人就是刘杰诚。《光明日报》曾表文章《怪才刘杰诚,咬定青山不放松》介绍老刘那种追求理想的牛劲和韧劲。有人曾问,你都七十多岁了,是离休干部,吃穿不用愁,你还忙忙碌碌,图个什么?他回答:“理想,为了我的理想!”

带病写作成巨著

刘杰诚少时家贫,小学毕业后给人扛长工,打短工,当放牛娃。1948年8月通过国民党封锁线到延安,参加革命,12月加入中国**。所以他常说:“是党给了我新的生命,把我由一个放牛娃,培养成了研究员,作家。我要努力为党工作,争取为人民多做一点事。”但是,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使他患了严重的动脉硬化、心脏病。1990年,他又一次心脏病作,当场昏倒,住进医院。可是他住了几天,又把正在撰写的《**与斯大林》书稿带到病房,边治疗边撰写。上午治疗、打吊针的时候,他闭目沉思,构思节、人物、故事;下午,又趴在病床边写书稿,晚上还要加班。病床上堆着许多书和文稿。医生说:“你不要命了!到医院来治病,只有静心休养,才能早日康复。像你这样日夜写作,病怎么能好?”刘杰诚却哀求地说:“看起来,我的日子不多了。要写成这么大的一部书籍,需要很多时间。很难!很难!我只有抢时间,加点班,争取把书写成。你就高抬贵手,让我加个班。”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春,刘杰诚写的大型领袖传记文学专著《**与斯大林》,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广州日报》、《福

568

**与斯大林

建日报》、《陕西日报》、上海《文汇报》、《沈阳日报》、《黑龙江日报》等17家报刊连载转载,并被翻译成日文出版。《人民日报》曾表长篇署名文章,将此书与电影《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等相提并论,说它“是近年来颇具影响的作品”之一。后来这本书连续6次重印,行10多万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获“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毛泽东与斯大林(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毛泽东与斯大林(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79.30.毛泽东总结斯大林的经验教训(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