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在公益中享受成功(4)

99.在公益中享受成功(4)

28岁以后的李嘉诚转而探索内心的富贵。1980年,他真正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这时的基金来自他的私人捐款。从此,该基金会就变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李嘉诚认为,钱从社会中来,就应该回到社会中去,绝不能嗜钱如命,不能“拔一毛利天下而弗为”。一个财的人,既不应只顾一己之挥霍,也不应充当守财奴,更没有必要把财产全留给自己的子孙。他认为,留给子孙的应该是“渔”,而并非“鱼”。

李嘉诚重视教育投资,1981年,他在其故乡广东汕头市成立了汕头大学,另外,包括汕头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fit未来互联网络研究中心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都有基金会巨资捐助的轨迹,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少年失学的痛。在中国内地,基金会更参与大西北振兴计划,主动挹注西部教育医疗援助;同时开展十万名残疾人士安装义肢、就业计划。他对医疗的关注,则与父亲因病去世、自己与肺结核奋战多年的经历有关。

该基金会成立以来至2007年11月底,捐款已逾港币85亿元,其中90%用于教育及医疗,并且将其投入香港及内地。李嘉诚说:“我跟家里人讲,这个基金会要永远留下,如果我今天离开(人世),基金会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来,已经比我现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诚私人捐予基金会金额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而人们也很难估计,因为香港法令允许基金会可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可以在其基金会内滚存。

用之有方的金钱观

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那枚硬币掉在车下并顺着地面向沟渠滚去。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起来。后来,门旁的侍者为他捡起了这枚硬币,于是李嘉诚给了侍者100元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他的随从大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李嘉诚说:“如果不把这枚硬币捡起来,它很可能滚进沟渠,或者被汽车压在土里面,制造这枚硬币的金属就浪费了,这枚硬币也就浪费了。我们把它捡起来,是因为硬币还有它的用处。”他的随从又问:“您为什么给那个侍者100元港币呢?”李嘉诚说:“这是两码事,我给他100元港币,那是给他的报酬,这100元港币对侍者来说是有用的。钱可以用掉但不可以浪费掉。”

2001年的一天清早,李嘉诚基金会西部教育计划访问团在寒风中来到位于市郊的一所大学。当青海大学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谈到校园网络建设需要资金800万元时,李嘉诚详细地询问了光纤的铺设等况,但还没等校方把具体况介绍完,李嘉诚就抓起桌上的矿泉水瓶,一个箭步走上前台,他指着手中的水瓶说:“本来生产这瓶水需要8万,但在申请资金时却说需要10万,那么多余2万就是浪费,办多少事就该花多少钱。”李嘉诚拿着水瓶走下台时,对迎上前来的一位省长说:“要我马上拿出一亿,我面不改色,但谁要在地下丢一元钱,我会立刻捡起的。”

中午,李嘉诚在听取省政府介绍的几个项目时,他再次举起桌前的矿泉水瓶对在场的人说:“这水瓶的厚度已经够用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把它再加厚呢!再有钱,也不能浪费;要花钱,也要花到实处。”

我们可以从这些小细节看出,爱惜钱已经成为李嘉诚的一种习惯。不仅仅是李嘉诚,而且居于世界财富巅峰的其他富豪也是一样爱惜钱。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19世纪美国三大富豪之一,他一生赚了大约10亿美元,为公益事业捐献了75亿美元,但一生非常节俭。他出门常住同一个旅馆,每次都挑选最便宜的房间住。旅馆的经理问他:“先生,为什么您每次都住最便宜的房间,而您的儿子每次来这里总是住最豪华的套房?”洛克菲勒对经理说:“因为他有一个有钱的爸爸,而我没有。”有一次洛克菲勒下班,想坐公共汽车回家。他突然现兜里的钱不够,还少一美元,就向秘书借。他告诉秘书:“记得提醒我明天还你一美元。”他的秘书说:“先生,一美元算不了什么。”洛克菲勒非常严肃地回应:“谁说一美元算不了什么?一美元要放在银行里,十年之后就会生出另外的一美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节俭已经成为洛克菲勒的一种生活习惯。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9.在公益中享受成功(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