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白龙江源考察记(2)

123.白龙江源考察记(2)

郎木寺镇区,临街建筑物大多是2—3层,一层的平房也不少,传统藏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复合体,形成了商业用房的特色。门面的一楼大多是经营日用百货、藏式工艺品、玉器和旅游纪念品,也有开饭馆的,经营川菜、兰州拉面的。在郎木寺镇区溜达,镇区机关单位的招牌,一会儿是甘肃的,一会儿又是四川的,让人难以弄清。经打听,原来这里是甘肃、四川的边界地区。白龙江把镇区划分为南北两片,江北(左岸)是甘肃省碌曲县,江南(右岸)是四川若尔盖县,形成了“一江分两岸,一镇属两省”的格局。

流淌在镇区的河不宽,约2米左右,别瞧它小,却是赫赫有名的白龙江。白龙江在镇区水很清澈,江边有浣衣的男男女女。从镇区南边流过一小河与白龙江交汇,交汇处的左岸,有一座低矮的平房和一架老式水磨。水磨已废弃不知多时了,一股水从磨房里流出,汇合到白龙江主干中去。水磨是弃之不用了,白龙江的水依然从它的磨房中流过,演绎着经久不衰的传说和故事。站在山坡上眺望郎木寺,白龙江穿街而过,鳞次栉比的房舍错落有致。甘南郎木寺葛鲁派黄教寺院飞檐翘角,红墙金顶金瓦。四川苯钵教格尔底寺,白墙、琉璃瓦顶。两种教派,风格不同,和谐相处在岷山山脉的这一片凹地上。

向导宝代

镇区正在修路,通往白龙江西源的路和南源的路都在修。

马帮的头儿还在睡觉,好不容易找到头儿,又凑不齐十多匹马。采取步行进河源地区吧,3600米的海拔高程,年纪大些的同志身体恐难支撑。就是骑马或步行南源、西源两源下来,恐怕一天时间难以完成。正当我们束手无策时,一位藏族男子自告奋勇给我们当向导,并保证一天之内完成两处源头的考察。藏族男子神秘地告诉我们,他可以找一条路,坐车步行两者兼有,既快又节约时间。

藏族男子叫宝代,汉语说得很流利也很地道。一问,才知道他上的是汉语学校,老婆又是个汉族姑娘,难怪他汉语那么好。宝代告诉我们,他的名字是一位汉族老师取得,意思是宝贵的代表。真佩服汉族老师,起的名字既有深刻的汉文意思,又不失藏族人的起名传统。宝代今年41岁,有一个13岁的儿子和9岁的女儿。妻子是个教师,在碌曲县城教中学,宝代在旅游季节当司机,现在是旅游淡季,旅客少了,车不开了,就在街上打些零杂活儿,为零散游客当个向导。

宝代为我们选择的路线是:从街区出,上一个大坡,过郎木寺景区大门,沿山向西,过天葬台,再过一个藏族村庄,然后下到河谷,沿河行车约6公里,再步行约2公里多到达白龙江西源。去西源,先要过郎木寺的景区大门,几位身着袈裟的喇嘛守着大门,不管你是否进寺,必须交30元的门票钱。交钱升杆放行,这是铁的规定。宝代上前与守寺门的喇嘛交涉,也无济于事。车过郎木寺景区大门,车行到山巅,回眸郎木寺镇区,虽是深秋时节,山坡上的松林依然绿中泛青,金色的寺庙在旭阳中金碧辉煌。座座高大的佛塔,被沐浴在一片氤氳中。行五体投地礼仪的藏人,寺庙钟声,更使古寺多了几分神秘。天葬台的经幡,布满了一个山坳,秋风阵阵,经幡猎猎,今天没有天葬仪式,几只雄鹰蹲在山巅注目着来来往往的人和车辆,庄重、肃穆挂上了路人的脸庞。

车行藏族村寨,一位中年藏族妇女领着一个女孩迎车而来,宝代下了车,与这两位妇女攀谈了起来。他们用藏语交谈,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上车后,宝代告诉我们,中年妇女以为是来了客人要游农家乐,就领着女儿跑了出来迎接。知道是考察白龙江源头的,就让客人到村上转一转。我们忙于考察源头,只能谢绝盛。这个藏族村寨是宝代家乡,是进入白龙江西源头唯一的一个藏族村落,村上的人宝代都很熟悉。木头叠摞起来的房子大多独处一院,不像内地那样相接相连,木片篱笆把户与户隔了起来,有些户根本没有相隔的物什,一只大藏獒,蹲在院子里,瞪着警惕的目光。门前干牛粪、干草家家户户都堆了几大堆,牛粪是烧火用的,干草是储备的过冬饲草。几匹马,几群羊和奶牛,在山坡上啃着草,也不见放牧的人。宝代指着一处房子告诉我们,那是他的家。家中有父母、姐姐。父母年老了,由姐姐照看。闲暇时节,他回家来住,看望父母和姐姐、外甥等。他的家在县城,每年假期,妻子、儿女们回家看看老人和姐姐。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踏歌江河(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踏歌江河(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3.白龙江源考察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