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司马迁眼中的当代史(7)

15.司马迁眼中的当代史(7)

冒顿联合了韩王信的部将——王黄及赵利,但不论是王黄的兵力或是赵利的兵力都未使用。因为怀疑他们可能会与汉朝进行密谋,所以采用阏氏之话,于是就解开一段包围。

此时汉高祖就命令战士将弓弦拉开并将弓箭朝外搭在弦上,以此姿势一举从被解开的一段空隙冲出脱逃,接着与汉军主力会合。另外一边,冒顿也率兵离去。汉军也撤兵,并指派刘敬担任使者与其定下和亲之约。

事的详细就如同上述般。由这个事件中,可以得到许多启。被游牧骑兵的自由展开力玩弄这一点,虽然与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军相同,若与判断应该要避免全军覆没而自己果断地决定撤退的大流士相比,没办法自己脱逃而采用贿赂单于皇后才捡回一命的刘邦是有点过于不成体统。若当时冒顿没有放弃的话,汉朝的“天下”真就会如同朝露般消失(关于刘邦,虽然除了对于自己的无能毫无自觉外,至今还有如打败过度信任自己的才能之项羽并成为“天下之主”、刘邦才是中国风格的王者等各种解释,但若观察此事的过程,实在让人不得不侧颈省思。身为汉朝记录者的司马迁,在此记录下身份特别的王朝创始者之失败。不难想象实际上有可能是更加悲惨、凄惨的状况。虽然书中也进一步地叙述了战后由汉朝派遣使者这件事,但若从之后汉朝对于匈奴的卑躬屈膝态度来看,反而可能隐瞒了不是以那么简单的形式恳请和平之处)。

作为饶过皇帝一命的条件,从此以后汉朝都要将公主(原本是指皇帝的女儿,但实际上汉朝是以宗亲贵族的女儿或是后宫的女性作为替代品蒙混)送到历代单于处作为阏氏之一,此外,每年还要送给匈奴一定数量的丝绸、锦绵、酒、米及其他粮食。

汉朝借由在名份上与匈奴王家结为亲戚并在实质上提供经济贡物,维持其存续。汉朝在刚成立时,就成为匈奴帝国的附属国。虽然也有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这只是当时的一时之事。尤其是中国史的研究者,强烈地倾向这种看法。虽然可以理解其想法,毕竟还是有偏袒的成分。

汉高祖刘邦时代以后,其子也就是著名的“呆子”惠帝以及成为实际掌权者、惠帝之母吕太后(刘邦的皇后)的时代,还有生“吴楚七国之乱”导致国内陷入混乱的景帝时代也包含在内,汉朝不论是在根本或是各方面都仅止于处理内政事务的背景因素中,事实上是在由匈奴帝国建立的安全保障伞下反而受到保护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说起来刘邦自己在与匈奴签订“和平”条约后(总之就是成为其附属国后),在长安建都之事、将东边的齐国及南边的楚国等当地大族强制迁往到自己的脚边的关中、肃清强势诸侯韩信及彭越等,都是一步步地将权力集中之手段。在这段期间,匈奴几乎都没有介入。刘邦是假借匈奴的“虎威”。若仅是以“中华”这个框架来看,真相是很容易越来越远。

虽然这么说,白登山之战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统一游牧国家与统一农耕国家之间且是两个创业者间的直接冲突之世界史上少见战役这一点,而其意义也就在此。

这个战役以游牧国家的全面性胜利终结。原本就具有充足的机动性、团体性且善于骑射的游牧民骑马战士,在拥有适当的指导者且被有效地组织化、管理化时,很明确地大规模步兵部队根本就不能成为其对手。此点从当时一直到近代前期的欧亚大陆成为常态。

白登山所代表的意义不仅是单纯地停留在匈奴与汉朝这两个帝国,而在世界史中也具划时代象征意义。所谓的“游牧民时代”正式揭幕。

这个也是“中央欧亚时代”的开始。直到由近代西欧国家建立的“枪炮时代”及“海洋时代”共同开始前,“中央欧亚时代”持续大约2000年之久。

匈奴帝国的原貌

匈奴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关于这点,在司马迁的匈奴列传中也与冒顿建国初期之事被共同写出,虽然简洁但却是具有相当重点的记述。在此记录了一个与西方斯基泰不同、另外一种的游牧国家形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游牧民的世界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游牧民的世界史
上一章下一章

15.司马迁眼中的当代史(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