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六章 圣道

一百二十六章 圣道

八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什麽是正见呢?正见就是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导致苦灭之道的知见。什麽是正思维呢?正思惟就是离欲、不染世乐的思惟,也是没有嗔恨、没有暴力的想法。什麽是正语呢?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与不绮语。什麽是正业呢?正业就是不杀、不偷及不邪淫。什麽是正命呢?正命就是圣弟子不以错误的方式营取生活,而以正确的方式经营生活。

什麽是正精进呢?圣弟子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防止未生的恶行、不善之心念的生起;全力以赴地投入去除已生起的恶行和不善的心念;圣弟子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开展未生的善行及善的心念,使之能生起;全力以赴地投入保持已生的善念,不使它退失,使之增长、成熟、圆满地开展;什麽是正念呢?圣弟子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身体观察身体,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就感受观察感受,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就心观察心,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就诸法观察诸法,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

什麽是正定呢?圣弟子舍离贪爱、不善之心念,产生离欲之心,伴随著寻和伺并充满喜乐,他进入初禅;寻、伺消失,获得内心平静和专心一致,产生离欲和无寻、无伺之心。充满喜乐,他进入二禅;喜消失後。他住於平等心,对感受完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并且在身体经验到圣所说的:由觉知和平等心所产生的乐他进入三禅;在根除苦乐以及先前的喜忧也消失之後,他因此进入超越苦、乐地四禅。\\充满平等心和觉知。这就是正定。这就是导致苦灭之道圣谛。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地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地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地任何事物。这就是圣弟子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四圣谛观察诸法。正语。正业,正命。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贪。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种: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离杀盗、淫,是名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贪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八正道有八个道支,不仅仅是正念,正定.如果戒学不成就仍不算是实践道谛.更何况有很多前贤认为戒学不成就,根本不可能得正定.实践戒律非常困难!如果没有正见,不常正思维苦和苦集,不舍弃的决心,根本就不能完成对戒律的修行!修行的动力源泉----苦圣谛佛陀出家修行的原因是因为他感受到了世间无处不在,无法掩饰地苦况。佛陀修行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洞悉了苦因----集圣谛,及苦地流转过程----十二因缘。佛陀为他的教法设计了三个判断依据,即是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三法印又是对苦圣谛的深层揭示。佛陀直接了当地说过,他的教法只教导一件事:知苦向灭。这样可以看到,整个佛教就是围绕苦圣谛展开的。如果我们不懂苦圣谛,那么再好的修行方法也不过是小孩过家家,没有触及问题的内核。不了解苦圣谛,什么戒定慧,止观,内观,四念处,全是修来世福报而已。而有些后期派别只注重灭的修行,由于忽视的离苦的动力,这种修行可能只是一种定或自我麻醉。光有简单离苦之心也是不足够地,还必须将苦地内涵深化,如何深化就是修行的内容了。知苦,成为修行地全部内容。苦圣谛并不是悲观主义,恰恰相反,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的方式来处理身心世界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在学习苦圣谛的基础上,出于心和能力的大小,又可区分为解脱道与菩萨道,不能把这两种道的区别无限制上升为不了义和了义的区别。我们只能说,以苦圣谛为主要学习和实践对象的,就是究竟的佛教。也说“苦”是修行的动力1、现在有不少人修行的动力是:或附庸风雅式、或贪求神奇、或希冀开悟,等等。他们修行所立的基础是“我慢”,自己又觉得已然在芸芸众生之上,自许先天素质如何高,他们眼睛看着高处,自谓:以我之素质我当开悟矣,尔等之辈尚需惭愧、亲近我善知识。当然,这样的人并不是都在意识中或在语言中显现“我慢”,他们可能多数是在实际行动中隐隐透露出这个消息----慢。2、凡有慢,何来对苦之察觉?苦又何以能成为其修行之动力?是故修行当以觉察苦、苦集为动力,只有深入认识、洞察苦、苦集,才可谓之正道。3、当于惭愧心修习多修习,是每一个修行人在道上须臾不可或缺的观照;有惭愧才有自知,有自知才有明智,有明智才能觉察“苦”之所在,“苦”之起因,“苦”之可灭,灭“苦”之有道迹可循----我当循迹向解脱去也。佛说:就因为这个世间有苦,所以我说有解脱;如果这个世间一向是乐我便不说有解脱。愿与诸同道共勉,循道次第向解脱去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国学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国学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一百二十六章 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