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秋收时节暮云沉

第八十三章 秋收时节暮云沉

更新时间:2013-02-03

兴平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经过了四十天的酝酿、规划和绘制,刘震在许县县衙大堂向陈宫等相关人员公布了大汉新都的规划图。

讨论了一个星期,做了些细节方面的调整,然后做出整体预算再向曹操报备后,九月十日,赶着秋收结束,刘震发布公文,在许县以及周边的颍阴、长社和鄢陵三县募集民伕,并从河内和东郡抽调物资,正式开始了许县新都的建设。

从整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安全角度考虑,刘震把许县的扩展方向定在了西北方,城市北部一直延伸到犊水南岸,现有的旧城区则作为外城的基础,适当向南扩展一点后,再向西北大幅延伸。

但现在,他的重点并不是在极短时间内高效率地为刘协建造一个完美的囚笼,而是怎样让这个原本有着数万人口的大县能够迅速地治愈战争创伤,恢复全盛时期的人口规模,并保证足以供养一个帝都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许都一旦建成,这里就是天下的中心,若是没有一点恢宏气象,曹操还不得把他给骂死?

所以,刘震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天朝的至理名言。

---------------

鲁迅先生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公元2世纪末,这句话就是真理。因为在城郊野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路,除了秦始皇修的驰道和历代皇帝为了方便泰山封禅而修的专用马道以外,基本上都是路人一步一步踩出来的土路。

但不管怎么说,这对并不擅长规划道路的刘震来说,是件好事。

照着原来在河内的经验,以许县为起点,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开始向周边郡县逐步延伸。

修路是个技术活,像刘震这种非技术宅就没办法掺和了,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他只是在做一件事。

研究怎么鼓捣全国连锁的银行。

关于银行,刘震只熟悉一件事,取钱。

但他却知道很多事,当然也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通过储蓄业务实现融资,再通过贷款业务实现开销,而两者之间的差价,就是巨额利润。

基本上,这就是刘震所了解的银行。

在昌邑的时候,山阳士民银行就是这么做的。当然,一般的人家还没有那个闲钱去做储蓄投资,但士族和商人就对这个机构趋之若鹜了,异地存取,手续简单,存钱还有利息,在士民银行开业的当月,事先准备好的十二个银库就堆满了四个。

与之相应的,山阳郡内的商业也因为资金运输更为方便,贸易量大增,疯狂的士族和商人们真正地体验了一把一掷千金的豪爽快感。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许多让刘震意想不到的问题。

首先是人手的问题,刘震虽然已经开学校教授相关的数学知识,并且汉代也已经有了体系相当成熟的十进位制运算和相应的运算工具——算筹,更不用说还有已经成书的“数学之祖”《九章算术》,但技能娴熟的专业人员还是有大部分掌握在士族和商人手中,刘震手上的专业人员稀缺。

其次是各地分行的资金配置和调配问题。经过大半年的整修,以及并未间断的修缮,山阳郡内的道路网已经趋于成熟,并且还在向外延伸,运输方面的问题是用不着担心的。

昌邑驻扎着两万黑山兵,又加上正在逐渐扩大规模的郡兵,还有李越正在训练的捕快,资金运输的安全问题也是不用担心的。

让刘震无法控制的,是更为隐蔽的问题。

如果有熟悉金融或者熟悉金融史的朋友想必都会知道,银行最初是用来给人们兑换不同货币的,也因此而产生了最早的货币投机,刘震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给昌邑配置了十二个银库,山阳其他县则各配置了十个,而且也在开业之初依靠发行政府公债所得来的部分资金做了资金保障。

但很快,问题就来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成为商业城市,总有几个地方的资金需求小于其他地方,在某个时期也总有几个地方的资金需求疯狂攀升,运输安全不成问题,运输速度和主管人员对市场的预知成了最主要的障碍。

幸运的是,刘震还没有狂妄到直接发行纸质货币甚至虚拟货币的地步,铜钱依旧是主要的货币,这也让他避免了遭遇货币通胀的窘状。

然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刘震并不了解银行方面的财政报表制作,当然这并不能算是个问题,银行财务报表跟政府以及其他行业的财务报表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刘震对要怎么发挥财务报表的作用一无所知。

负责银行账务的工作人员很尽责,财务报表做得那叫一个漂亮,收支明细清楚,分行损益情况一目了然,即使是刘震这个财务工作的门外汉也可以在没有人讲解的情况下看明白,但他却不知道怎么去分析。

一年四个季度,每季度赚了多少,全年赚了多少,刘震都清楚,但到了下季度,到了明年,需不需要扩展业务,需不需要增加人手,需不需要限制贷款回流资金,他一概不知。

刘震觉得,他需要找个专业人员来为自己打理银行了。

---------------

许县虽然曾是个大县,却因为处在黄河漕运的辐射范围边缘,商业并不发达,不仅比不上同郡的颍阳和颍阴,甚至比不上已经远离黄河漕运的昌邑。

但它的农业却是昌邑所不能比的。境内上下两条河流的合力灌溉,再加上丰沛的雨水,让许县城郊无论哪片地都肥沃不已,发达的农业弥补了商业的不足,成为人口增长的强大动力。

划好了城区的范围,刘震将许县城郊的耕地划分为几大范围,每一片设立屯田校尉部,以屯田校尉为首,募集流民,主持屯田工作。

在濮阳就在这方面表现出极大兴趣并且也有非常不错的工作能力的任峻被他从荀彧手下挖了过来,为此刘震还专门跑了一趟鄄城,送了一担纸。

而因为身边缺少精于算术的能吏,刘震还请荀彧为他留心一下,荀彧却当即就向他推荐了原山阳守兼昌邑长、现昌邑长代山阳守刘洪。

刘洪?那个老头子?

刘震还记得自己刚到昌邑时这个并没有给他多深印象的老头子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但他却没想到此老居然还是个隐藏boss。

刘震在昌邑待的时间不长,前后累加起来才有一年多,对刘洪也不熟悉,虽然刘震在昌邑发布的命令都被出色地完成了,但他却没注意到这个沉默寡言的老人的功劳。

第一次听到刘洪的名字的时候,刘震还窃笑了一下,这家伙不是跟唐三藏传说中的正牌老豆一个名字么?

荀彧可以说是三国著名的伯乐,前前后后为曹操举荐的人才不计其数,刘震并不怀疑这个他没听过的刘洪的真才实干。

很快,正在替刘震管着山阳的刘洪就被请到了许县。

---------------

作为一个30后(公元130年生人,或有说公元129年,本书采用前者),刘洪的身体状况并不比50后陈宫差多少。

见到刘震,刘洪并没有表现出多少亲近,这也是他的一贯作风,公私分明,不因为跟刘震共过事就要求特殊对待。

在刘洪来之前,刘震已经知道刘洪的一些事迹。

不夸张的说,他着实被惊讶了一把。

这不仅是个隐藏boss,还是个**oss!

刘洪,字元卓,是泰山郡蒙阴人。就像前文说的,这年代,只要是姓刘的,十有**都跟汉皇室有关系,而他则是光武帝侄子鲁王刘兴的后代,标准的宗室。

关于刘洪,最出名的是他在天文历法和数学上的惊人造诣。他大约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在家守孝三年,期间对《九章算术》进行了批注,因而受人关注,守孝期满后就被辟为上计掾。

而在之后,他又受蔡邕推荐,与其一同编纂《汉书·律历志》,并开始着手对东汉先行的四分历进行修改。

中平年间,刘洪为修改四分历而编制的乾象历完成了初步版本,并被献给汉灵帝,因为对月亮运动的准确描述而受到大加赞赏,并正式取代四分历。

中平末年,汉灵帝特招时任会稽都尉的刘洪回京,议历法事。然而当年灵帝驾崩,随后董卓乱政,关东群雄并起,刘洪继迁扬州刺史的袁遗之职,改任山阳守。

刘震很奇怪,他当初在昌邑时,怎么没人跟他提起这个人呢?

而且刘洪自己也很少跟刘震提起自己的光辉过去,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倒是称得上一个循吏。

但那句话还是说得不错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刘震在昌邑开办学校的时候错过了他,在开办银行的时候也错过了他,现在,刘震可不会再错过了。

对刘洪降阶相迎的刘震朝对方伸出双手,“老大人别来无恙,小子本应出城相迎,奈何公务繁重,还请老大人莫怪。”

刘洪倒退一步,“尊卑有序,大人乃是上官,岂可降尊屈就,有失礼仪?”

刘震一愣,倒也很快就明白了,老爷子这是根本就不在那些名声啊礼节啊的,大隐隐于朝,相当地有科学家风范啊。

他也对刘洪的“不识趣”不以为忤,顺势朝刘洪拱了拱手,然后侧身做出个“请”的姿势,“小子请老大人来此,却是有求于老大人。”

刘洪谦虚两句,后刘震一步进入县衙大堂,入席后,便问刘震,“却不知大人有何事相询,若是洪可为大人解答,自知无不言。”

刘震一笑,递过一份资料,“却是要请老大人看看这个。”

===============

抱歉更新晚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三国大梦无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国大梦无双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三章 秋收时节暮云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