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永安宫

第一章 永安宫

公元626年7月2日,即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发动了一次震惊朝野的政变,亲自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即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的皇太子,并继承皇位,年号贞观,唐高祖李渊退位,尊为太上皇。

大唐代隋而立,居住的宫殿仍旧为隋代的太极宫。当初隋朝建太极宫时是按照周易乾卦为指导建造了长安城,太极宫正处于长安城北部的中央地区,对应则是天上的紫微星,不过此地地势低洼却让太极宫有了一个很大的弊病。

长安的夏日不仅仅异常的炎热,而且多雨水,太极宫一到夏日便是又热又湿,长年征战让李世民身上落下了一身的伤痛,因此每年的李世民都要离开太极宫,前往三百里外的九龙宫避暑。

公元632年,今年的夏日特别的炎热,几天暴晒之后,老天也忍不住哗啦啦的下起了大雨,连续两日都还没有停下的迹象,雨水暂时赶走了夏日的炙热,却让整个太极宫显得更加的潮湿,而大雨过后,太阳一晒,到时候的太极宫便如一个大蒸笼无异。

按照以往的惯例,李世民都要去避暑,时间也决定在大雨过后,因此就派了太监去李渊居住之处承乾殿,邀他一同前往。

太监尚未回来,在两仪殿内,空旷的大殿内也仅仅只剩下了李世民一人,现在他正坐在龙案前,看着送来的几份奏折,跳动的烛火照亮了整个宫殿。

外面哗啦啦的雨声让李世民有些心烦意乱,看了几份之后,便也无心思继续看手里的奏折。抬起头来,外面依旧是没丝毫停歇的大雨,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

放下手里的奏折,来回在大殿里面踱着步子,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门口,雨水中的太极宫能看到的并不远,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些宫殿透出来的灯光。

前去问话的太监也匆匆忙忙赶了回来,跪在地上,道:“皇上陛下,太上皇说身体不适,也就不随同陛下去九龙宫。”

一切仿佛都在意料之中,却也是李世民最不愿意听到的话,朝自己父亲所住的宫殿方向看去,映入眼帘的却是密密麻麻的大雨,挥挥手,让太监下去,心里的烦躁就如烈日一般炙烤着自己心。

当初太原起兵反隋,大唐的江山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他打下来了的,而身为国君也仅仅的七年的时间,现在大唐国势蒸蒸日上,无论在大臣还是百姓眼里,李世民都是一个仁君。面对自己父亲,他同样想做一个孝子,让天下的百姓,满朝的文武也都知道大唐的皇帝不仅仅是仁君,同样也是孝子。不过玄武门事变,让父子之间却有了一到永远填不满的沟壑,要做一个孝子,却让他觉得有些艰难。

犹豫了一下,李世民还是决定亲自去一趟自己父亲那里,正打算前往,一侍卫冒雨奔了过来,跪倒在地上,掏出了怀里的一份信,道:“皇上,紧急军情!”

伺候的太监连忙双手接过了信函,双手捧着递了过来。

信用油纸包裹着,又被侍卫贴身藏在衣服中,并未被打湿,撕开看看里面的内容,李世民的脸色却有些凝重起来。

细细看完,李世民又朝承乾殿方向看了一眼,眼中闪过了一丝犹豫,这才迈步朝李渊的宫殿走去。

刚刚走到殿外,便已经听到殿内传来的琵琶声,当上了太上皇之后,李渊一天也沉迷音律,更是弹了一手好琵琶,不过今天的琵琶声中同样带着一丝苍凉之意,就如外面依旧丝毫不停歇的大雨一样。

李世民手微微有力的捏了捏手里的密函,微微的闭上了自己眼睛,作为一个帝王,同样心里也有犹豫的时候,现在他犹豫的就是应不应该把消息告诉自己的父亲,如果告诉他的话,会不会又让他勾起往事?

一念的决定,有时候却显得有些艰难,内心挣扎了一番,李世民脸上露出了决议之色,挥挥手,示意背后的侍从别跟上来,自己才迈步朝前,踏进了殿内。

在殿内,李渊并没有休息,他正端坐在地上厚厚的羊毛毯上,怀里抱着琵琶,在他对面则是宫廷的一个女乐师,知道自己父亲喜欢琵琶,李世民不惜派出了专人去找来了最好的乐师,这女乐师便是其中之一。

见李世民进来,琵琶声嘎然而止,乐师连忙跪在地上。

李世民走上前去,拿过她手里的琵琶,道:“你出去吧!”

接着自己盘脚坐在了李渊的对面,把琵琶抱在怀里,轻轻的一拨弦,一个清脆的音符便蹦了出来。他本来就有胡人的血统,胡人原本就是一个极其擅长音律的部族,而且能歌善舞,作为大唐的皇帝,李世民同样也弹了一手好琵琶,平时下朝之后,兴致较高时也会来上一段,而能听到皇帝的琴声,对于那些乐师宫人而言自然万分荣幸。

抬起头来,看着自己父亲,李世民道:“父亲大人,已经很久没和孩儿合奏一曲了吧?”

李渊把琵琶横放在了自己腿前,淡淡道:“你现在可是皇上,日理万机,应该把心思放在朝政,而不是游玩上。”

李世民心里不由的一黯,有些不舍的把琵琶横放在自己腿前,在抬头看看自己父亲,带着一丝恳求道:“父亲大人,酷暑降至,宫中又太潮湿,不如就随孩儿一同前往九龙宫避暑。”

李渊摇头道:“不用了,为父也就留在长安便是!”

长安,同样是李渊难以割舍的地方,这里成就了他的帝王之梦,成就了一个崭新的王朝。

看着自己的儿子,李渊的心情同样异常的复杂,他的确是个好帝王,八年时间,大唐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当初太原起兵,那是顺从民意,代隋而立,则是民心所向。可是江山虽说是打下来了,但依旧没避免权力之争,为了皇位,亲兄弟相残,同室操戈。

因此时隔已经快九年,李渊始终无法忘记当初的事情,而和自己儿子的隔阂更是一直无法修复,父子形同陌路,即便李世民很想改善父子之间的关系,可岂是容易之事?

宫殿中突然安静了下来,只有外面哗啦啦的雨声毫不客气的传进了殿内,昏黄的烛火在夜风中微微的颤动,仿佛也在叹息:帝王之家,身不由己。

自己父亲再次的拒绝,李世民的心里更加有些黯然神伤,叹口气,把信函拿了出来,双手递过去,道:“父亲大人,探子回报,在洛阳附近发现了承义的行踪!”

李渊的身子微微一颤,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之色,犹豫了下,还是接过了密函,仔细的看了看,长叹一声,合上了密函,问道:“那么你打算如何?”

李世民垂目恭敬道:“还请父亲大人亲示。”

李渊却是一愣,想了想,叹道:“他好歹也是我李家的后人,岂能让他被奸邪利用?而且你已登基八年有余,无论朝臣还是百姓,你都是明君,时过境迁,也为你大哥留下一丝血脉。”

李世民登基之后,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中除了长子李承宗早卒之外,其余的四子承道安陆王,承德河东王,承训武安王,承明汝南王均坐诛,唯独李承宜逃过一劫,不知所踪,而刚才送来的密函却说在洛阳发现了李承义的行踪。

李渊的意思也在明白不过,你已经登基八年,天下还有谁能撼动你的皇位?所以也就念在同时李家后人的份上,暂且放过一马。

“是!”

李世民没丝毫反对,其实心里已经知道了这是必然的结果,若能让自己父亲开心一点,饶李承义一条小命并非不可以。

而后,李渊借口不舒服想要休息,李世民也只有离开承乾殿,接着一份八百里加急冒雨送往的洛阳。

自己的父亲不愿意和自己一同前往避暑,让李世民心里异常的不舒坦,回到两仪殿,他有些烦躁不安在殿内踱着步子,,却丝毫不能让自己心安静下来。当初威风凛凛,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秦王。现在高高在上,天下百姓拥戴爱护的大唐帝王,却为父子关系而忧心,而这些且并不是权势能解决的问题。

“皇上,夜已深,该安歇了!”

长孙皇后声音传来,她见李世民一直未回寝宫,便过来探视,却看见他一脸的愁色。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而她的儿子,其中之一便是李治。

对于李世民而言,长孙皇后无疑是一个值得信任,同样也值得述说自己心事的人选,闻言叹气道:“朕那里睡得早啊,原本请太上皇与朕一并去九龙宫,可太上皇却不愿随朕前往!皇后,你说如何是好?”

长孙皇后迈步进了殿内,她掌管**,自己夫君和父亲之间的恩恩怨怨异常的清楚,黛眉轻皱,沉思片刻,道:“太上皇不愿前往,也不能过于勉强,可如此下去也非良策,皇上比如询问一下他人,或许有办法。”

“他人?”

李世民看着自己的皇后,问道:“皇后是指?”

长孙皇后淡淡一笑,道:“监察御史马周,此人可算皇上知己,或许他有良策.”

马周此人李世民当然异常的熟悉,不过却惊讶为何皇后会选他,奇道:“朝中大臣无数,为何皇后偏偏选中他?”

长孙皇后答道:“朝中大臣虽多,可能皇上推心置腹的却是少数,现魏侍中并未在朝中,魏国公忙于朝政,暂且脱不开身,除外也就马御史为最佳人选,而且他身为御史,自知何为妥当何为不妥。”

李世民闻言也信服点头道:“皇后此言甚是!”

说罢,扭头朝外面喊道:“来人,传监察御史马周觐见!”

即便已经夜深,急于解决这个让自己烦心事情的李世民也连夜派人传召马周觐见。

马周,字宾王,从小孤贫,精通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原本无出头之日,可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昨年,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五章,可常何是武将出生,不会舞文弄墨,马周秉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他代谢此文,不料此文深得李世民赏识,细细盘问之后,常何也就老实交代了是马周代写。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如此良才,顿时起了相见之心。相见之后,便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被提拔成为授监察御史。

半夜得到召见,虽然外面大雨倾盆,马周也没丝毫的延迟,连夜赶往皇宫。

在殿内,李世民已经等得有些焦急,父亲的事情不仅仅只今天才挂在心头,就如噩梦一样让他寝食难安,当太监禀告说马周抵达时他精神顿时一震,道:“宣!”

“宣监察御史马周觐见!”

太监高声的喊道,哗啦啦的大雨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脱下身上的雨具,马周迈步朝殿内走去,引入眼帘是空荡荡的大殿,还有李世民略微有些孤独的站在殿内。

是什么让大唐的君王如此深夜却还不就寝?

或许有很多的事情,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为帝王,一代明君,并非一般人所想的高高在上,威风八面,而是更多的操劳。

身为监察御史已经好些年,马周深知这点,连忙加快动作,迈步进了殿内,就要跪下。

李世民上前两步,道:“不用多礼了,坐下说话!”

两人隔着小几而坐,马周问道:“皇上,深夜宣臣,不知何故?”

李世民脸上浮现起了一丝忧色,闻言叹气道:“朕最近甚为烦心啊!”

马周微微一沉吟,问道:“皇上,可容微臣一猜,皇上可是为了太上皇之事而烦心?”

监察御史自然不是摆设,皇宫里面的事情多多少少也有耳闻,皇上和太上皇之间父子并不和睦,朝廷之中的大臣没几个不知道的,毕竟当今圣上的皇位如何取得皇位谁都知道,即便和当初李唐揭竿起义反暴隋一样是大势所趋,同样也是群臣拥戴,而八年的时间也证明他的确是一位明君。但是李渊的心里却依旧耿耿于怀,这也是人之常情。

每年此事,他都要去避暑,唯独今年迟迟未行,宫中更有传言说太上皇不愿同行,可是否如此,马周也不能太确定,也就有一猜之说。

李世民原本就没打算拐弯抹角,闻言道:“这些时日长安多阴雨,太极宫又异常潮湿,太上皇的身体日况愈下,朕甚为担忧,可请他与朕同去九宫山,他却不愿前往,此事让朕甚为忧心。”

轻轻一叹,却是无边的苦恼。

被自己猜中,马周并没觉得高兴,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此事本是他帝王家室,而他却愿意和自己商榷,就这份信任也让马周心里颇为感动。

脑子里面也开始盘算起来。

李世民也未打搅,大殿之类,君臣相对而坐,却异常的安静。

良久,马周才道:“皇上,臣倒是有一想法,却不知道是否合适?”

李世民心里一喜,忙道:“但说无妨!”

马周道:“正如皇上所言,一到夏日,太极宫便异常的潮湿,对于太上皇的身体而言的确不易居住,可皇上不愿意离开长安,却也着实让人为难,所以微臣就想,是不是在太极宫外给太上皇新修一座宫殿?如此一来便可以一举两得。皇上不必因此担心太上皇的身体,太上皇也可以不用离开长安。”

“新修一座宫殿!”

李世民微微沉吟了一下,心里也有些心动,自己先前倒没想到,如此的话却也是个办法。

不过心里还是有些顾忌的,道:“可朕也担心朝中大臣有所异议,另外新修宫殿却颇费钱财。”

马周道:“皇上不如上朝之时就宣布此事,看是否有人有异议,若无的话不如就昭告天下,召集能工巧匠,至于国库则无需担心,皇上登基以来,天下太平,国库也日益丰盈,修建一座宫殿的话倒足以。”

李世民更加有些心动,微微点头,心里再次细细的盘算了一番,要是无人反对的话马周建议其实可行,国库丰盈,拿出一部分出来修建新宫殿并不是不可能,而且昭告天下的话,也足以表明自己即便甚为君王却丝毫未忘记孝道,所谓百行孝为先,自己甚为君王,更加要以身作则才行。

细细的想想,才道:“此事还得容朕细细想想,不过你所言却是个办法,倒是让朕终于能有些头绪了!”

“能为皇上分忧,臣义不容辞!”

马周正色道。

第三天,李世民就在上朝之时宣布此事,广纳谏言。

大唐能有今天,除了有一位好君王之外,便是他身边的十八学士,对于这个计划,他们也并未反对,于是理所当然也就通过,接着,朝廷便昭告天下,寻求能工巧匠,在经过了接近一年半的准备之后,在第三年春,长安城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接近三十万的工匠,在太极宫的北边,一个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帷幕,宫殿取名为永安宫,寓意永远平安之意。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李唐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李唐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永安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