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楔子

楔子

两栋大楼,易联大厦和普金大厦,一栋38层,一栋42层,在一片普通楼群中显得鹤立鸡群,人称南滨市的世贸双塔。

普金大厦顶层有个保安每天在此例行公事地巡逻,从业两年,他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来个贼让自己做一回英雄,但上帝给他的除了无聊还是无聊。两年后,他终于找到一个消遣的方法:他买了个望远镜,以偷窥为乐。他偷窥的范围很广,看到过许多新鲜事:他知道对面易联大厦那些衣着光鲜的白领常在楼下小巷角落处当街撒尿;他知道有个促狭鬼常在电话亭的插卡孔塞口香糖;他知道对面的企业老板包养了两个情人……

这天是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对这个保安来说,却改变了他的一生,因为他从望远镜里看到一个很不寻常的人。一个女人,很漂亮,二十多岁,衣着很摩登。当然这并不特别,特别的是她也像这个保安一样,在易联大厦29层窗口处用望远镜在“偷窥”。

一个有相同爱好的人——这是保安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在保安放下望远镜时,那个女人从望远镜里也看到了他,她放下望远镜,好像在思索什么。过了一会儿,她又举起望远镜,这回,两人都很清楚地看到了对方。

保安很得意,有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只是他也不确定对方是黄雀还是自己是黄雀。这时令他更吃惊的事发生了,只见那个女人在一张报纸上写了几个很大的数字,举了起来。

保安在望远镜里看到,她写的是个电话号码,他意识到这个女人想同他交流,于是他掏笔记下号码,回到值班室拿起电话拨了过去。

“你在看什么?”这个女人的声音很好听。

“没什么,随便看着玩。”

“看来我们有相同的爱好,见个面聊聊吧。”

保安欣喜若狂,脑海中浮现出“缘分”两个大字。这真是个意外收获,他开始浮想联翩,想象与这个漂亮女人接触以后,两人之间上演一场爱情喜剧。的确,这很不寻常,在茫茫人海中像他与这个女人以这种方法相识的,恐怕绝无仅有。

两人在楼下的咖啡厅见了面,先是聊家常,女人问得最多的是这个保安的工作情况,他的工作经历,家庭背景,目前的职权范围……谈话过程中保安有种受审的感觉,这个女人甚至连他上小学时用什么牌子的铅笔都问到了。

保安开始意识到这根本不是一场与爱情有关的对话,但他还是知无不言,因为他珍惜这缘分。当他说到自己的收入时,女人的眼睛开始放光。真奇怪,自己月收入几百块钱怎么能令她这么兴奋呢?

“你收入不高,希望发财吗?”

“发财?谁不希望!”

女人从包里掏出一个纸包递给他:“有个发财的机会,你帮我做件事,先给你5万,事成之后我再付你10万。”

“做什么?”保安疑惑地问。

这件事从这里开始峰回路转。

离开这间咖啡厅时,保安手中紧紧攥着5万元的纸包和一个数码相机。这个女人要的东西,是他所服务的公司的老总抽屉里的一份文件,而他恰恰有出入这位老总办公室的便利。

当晚,战战兢兢的保安潜入老总办公室,偷拍了那份文件,交给了那个女人,又领取了10万赏金,第二天他就辞职回了老家。

那年是1996年。

这个保安不知道,自己偷拍的是该公司新研制的产品的绝密技术资料。这是一家生产胶黏性产品的大型企业,在南方的胶黏性产品市场上占据60%的份额,而那个女人来自该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最近他们得到情报,这家公司又有新产品出笼。公司的智囊团相信,如果让这个新产品走向市场,那它将把其他竞争对手挤到破产的边缘。这个女人临危受命,一定要抢在新产品上市前,拿到这一技术资料,抢先推出。

女人的身份无从得知,她的行动只有该公司高层两三个人知道,而且如果出了意外,他们也不会承认认识这个女人……如此种种,都使得她虽然没有官方执照,但完全符合“商业间谍”的典型特征,公司高层也认为她“充分具备一个秘密特工人员所必需的一切品质”。

早在这个保安发现这个女人三天前,这个女人就已留意到他了,早对他的工作程序了如指掌。她在望远镜中的偷窥与保安完全不同,她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找出偷资料的渠道。她幸运地找到了这个保安,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就这样,区区15万元,使得胶黏性产品在南部市场的竞争状况重新洗牌,从一家垄断变成两雄争霸的局面。起用商业间谍的公司负责人不无感慨:“一个间谍相当于一个机械化师。”

这句话出自以色列“摩萨德”,翻译过来就是: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

这名保安也不知道,就在他不知不觉充当一回商业间谍的同年,美国制定“经济间谍法”,避免商业间谍外泄该国企业的商业机密,同时确保国家安全。这个法案生效之后,遭商业间谍侵害的企业经营者,有权力要求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以更快速和有效的方式保护其商业机密。商业间谍一旦被定罪,可被处以15年的有期徒刑或50万美元罚款。不只是个人或商业间谍在“经济间谍法”下受控,多人共谍窃取商业机密,或是任何组织犯上这个罪行,都可遭起诉。其中,组织犯下这个罪行的罚款可高达1000万美元。

他更不知道,在大洋彼岸,也发生过一起与他惊人相似的案例。

维克多原名叫李天宏,他出生在台湾,在美国考取了化学博士,艾利·丹尼森公司做高级研究工程师。这是一家列入世界500强公司的企业,初期也是因其生产胶黏性产品而著名。在1989年到1997年的8个年头里,李天宏同时为另一个雇主效力——台北四维企业有限公司,它的创始人和首席行政长官是杨斌彦。四维公司成为艾利·丹尼森在亚洲市场的一个竞争对手。

8年来,李天宏无数次将艾利·丹尼森公司的技术资料、商业机密交付给四维公司,最后,他的行为被丹尼森公司察觉,后设下圈套,有意让他参加一个关于亚洲市场战略会议,声称一份极为重要的商业战略计划出台。李天宏果然中计,在当晚潜入办公室意图窃取该计划被偷拍下来,不久遭逮捕。

这一案例被全球知名危机管理专家史蒂文·芬克在《经济间谍全球化危机管理》一书中引述为经典案例。在这部书中还写到,仅美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经济间谍引发的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美元以上。美国联邦调查局也声称:经济间谍危机是自冷战以来对美国安全最可怕的威胁之一。但就如何避免及挽救巨额财政损失,至今未发现有任何记录。

到底有多少国家存在商业间谍呢?情报局的保守估计是23个国家和地区,但这仅包括工业化了的国家,悲观者认为是:173个国家个个有份!

美国前议员、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大卫·麦克可迪说:“问题不是谁窃取,而是谁不窃取?”

《反经济间谍法》抛出以后,美国政府扬言要“杀一儆百”,这个“一”首先对准的就是中国。法案推行以后,首遭起诉的案子中,就有一半涉及中国驻美企业。

但是,中国方面,大多数还是对该法案持赞赏态度。中国政府也很清楚,唯目前类似美国颁出现较为完整的商业间谍法案并不多见。在这个工商业发达和迅速发展的社会,制定类似的法案实不容缓,因为这将能避免企业或国家不必要和无可估计的损失。不早作防范,这些“不安分的老鼠”迟早要窜到自己家里来。

特别是中国一直以来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屡遭诟病,一些国内企业打着民族主义的牌子,干起间谍勾当来简直是明目张胆,而且一种很不好的风气认为:能从外国偷到东西该算“侠盗”!以至让不少外国人认为中国在境外的非法商业活动是得到中国政府支持的,中国外交部官员为此焦头烂额。

更可怕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外国商业间谍在中国的活动早已不是新鲜事,而国内各大企业间因恶性竞争频频使用这一恶性手段,也极大地危害着市场环境。

其实严格地说起来,美国这套法案的出台比中国要迟了近两千年。从汉朝开始,就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那时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丝绸,偷窃丝绸生产机密的人会被处以死刑,直到与中东地区方面有了广泛的商业往来,才逐步取消。

而我国现行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是知识产权保护法中的薄弱环节。自1998年以来,不少法学专家以及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都提出过该法律条文的补充措施,不过由于中国境外经济间谍入侵远没有美国那么严重,一直没能引起高层重视。

何况法律的出台是一回事,如何执法又是另一回事,专家称中国有法可依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商业间谍案已有愈演愈烈之势。过去,涉及高技术的商业间谍案多发生在北美,那里是全球研发机构密集之地。但近些年来,亚洲企业的研发支出持续大幅增长,中国的增长最为显著。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2001年中国的研发支出约为600亿美元,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名列第三。而直到2008年,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立法才开始逐步完善。

这使得国内的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身的手段对抗商业间谍,商业“007”越来越备受商家青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商业公司不再靠制定长远的战略性计划取胜,而是靠迅速准确地掌握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信息,采取灵活多变的竞争战术取胜。

于是,商业竞争情报业便应运而生。在西方国家,有许多代理公司,只要你付足够的金钱,他们会通过一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来弄到你想要的情报。比较有名的像“冒险顾问团”,据说是欧洲最大的商业竞争情报顾问公司,该公司的主管和高级顾问比尔·韦特说:“每个公司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实力,而且还要知道对手的实力,你才能处在有利的位置,所以人们越来越注重获取情报。现在有许多情报公司专门提供这种服务,而它们在5年前还没有涉足这一领域。”

一些公司加倍注重建立情报收集部门,因为它们的竞争对手也在收集重要的情报,有时还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一般来说,从事商业情报者尽量远离这种被称为“商业间谍”的行为,因为这在许多国家都是非法的,且有人指责商业间谍与企业之间存在着肮脏的交易。然而,由于对商业竞争情报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顾问公司以爆炸般的速度发展起来,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顾问公司会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获取关键的情报。如今在美国,几乎每家大公司都设有情报室。

事到如今,不管这些顾问公司冠以什么名头,由于已是公开秘密,他们连否认都省了,从幕后走到台前,坦白承认自己就是商业间谍。一家美国安全顾问公司的高层在记者面前直言不讳:“我们就是干这个的。”

这仿佛是一种鼓励,商业情报公司开始在世界各地到处开花,于是,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谍战与反谍战开始一幕幕惊心动魄地上演。商业间谍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军事间谍转为商业间谍,间谍这一古老的职业,从前被人称为战争中的“最佳配角”,如今,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暗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暗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