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前言

朱朱带给我们的《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内容详实,该书基于他提交给中国当代艺术奖2011评论奖(CCAA)国际评审团的写作提案,他凭此成为当之无愧的获奖者。2000到2009年这十年是中国内外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时期,朱朱对此作出新颖而深刻的分析,比提案所承诺的更加精彩。这本书的出版非常及时,正值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正典受到热议——谁受瞩目?谁正淡出?谁塑就了这种艺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

这本书充分佐证了设立CCAA评论家奖的原因:中国艺术虽呈现一派富有生气的景象,但仍极度缺乏如此类型的独立艺术评论。在早年,这种匮乏是由于当时不够细化的艺术运作机制——文化领域里没有独立的媒体,这些媒体也没有独立性。这种情况下,真正的独立撰稿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回报以维持一份职业。然而,现今的艺术市场飞速发展,有大量的艺术媒体出版物、艺术书籍和展览条目,物质条件已大为改善。不过大多数评论性写作必须迎合市场的需要——毕竟,市场几乎是唯一可以证实艺术好坏的方式。这是由于仍然缺乏能够与市场力量抗衡的强大资源——比如有影响力的博物馆机构,它们愿意并有能力在其运作中参与艺术讨论,特别是独立的分析与批评,其目的都在于指导关注视觉艺术并有意向投资的受众群,这一群体正飞速成长。除此之外,针对那些意欲从事艺术批评的学生,中国学术界迟迟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

评论家奖希望从两方面应对这些问题:1.就独立艺术批评提出广泛的讨论,这一话题对推动中国艺术创作至关重要,同时也鼓励独立写作;2.资助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度研究项目,这种项目很可能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资金。

最后,我衷心感谢所有CCAA评审团的成员,他们热烈的讨论和敏锐的评判催生了这一极具关注度的结果。评审团由五位成员组成:龚彦(《艺术世界》主编,复旦大学上海零时艺术中心主任);李立伟(LarsNittve,香港九龙M+视觉文化博物馆馆长);田霏宇(PhilipTinari,《艺术界》总编,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乌利·希客(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创办人)。同时要感谢香港九龙M+视觉文化博物馆对我们活动的资金赞助。我特别要感谢CCAA总监刘栗溧,她和她的团队高效而富于魅力地组织了评审团会议、评审流程及媒体沟通,所有这一切促成了这本书的成功出版。

乌利·希客

(韩丽枫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