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卡尔巴拉

圣地卡尔巴拉

***教什叶派有两个圣地在伊拉克,一是纳杰夫(Najaf),二是卡尔巴拉(Karbala)。很想去拜访,选了稍近一点的卡尔巴拉,在巴格达西南约100公里处。

***教分为很多派别,最大的一派叫逊尼派,约占全世界***的80%;其次是什叶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地。这两派在选择先知穆罕默德接班人的问题上产生分裂,对峙至今已有漫长的历史,其间产生过很多仇仇相报的悲剧。下尔巴拉就是其中一个悲剧的发生地,什叶派由此产生了对“殉教者”的永久性纪念。我们过去对什叶派知之甚少,因为中国的***绝大多数是逊尼派。但是自从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领导了“***革命”,继而又爆发两伊战争,不能不对什叶派关注起来。实际上,这是一个组织特别严密、热情特别高涨、斗志特别强健的派别,不可忽视。

卡尔巴拉市以两座清真寺为中心,其他建筑层层环绕,向边缘辐射。两寺都有闪光的金顶和圆柱形的塔楼,构成对称,中间是一个相间500米左右的广场。与巴格达不一样,这里所有的妇女都包裹黑袍,几乎无一例外。这使我们车上的几位女士突然紧张起来,赶紧下车找店铺购买黑袍,以免遭到意想不到的处罚。

我们先要去市**,申请在卡尔巴拉活动。市**大门上方有沙垒和机枪,两个士兵一直处于瞄准状态。我们在机枪下大约等了一个小时,申请被批准,便赶到一座清真寺,请求以非***的身份进入。答复是,考虑来自遥远的中国,可破例进入围墙大门,却不能进入寺内的礼拜堂。

这座清真寺建于公元7世纪,后经几次重修。进入大门,只见围墙内侧是一圈回廊,无数黑衣女子领着孩子坐在地毯上,神态安静。黑衣服背后,是碧蓝相间的彩釉高墙,高墙上方是金顶白云。这样的组合,从自谦的人到辉煌的天,一层比一层明亮,一层比一层高敞,对比强烈,真是好看。

记得有一位英国建筑学家说过,***清真寺建筑体现了一种沙漠中的“绿洲文明”,我觉得很有道理。阿拉伯人早期,一直过着现在还能看到的贝都因人那样的游牧生活。荒凉大漠的漂泊者在寻找栖息点的时候,需要从很远就看到高大而闪光的金顶,需要有保障安全和安静的围墙,围墙之内,需要有阴凉的柱廊和充足的水源。中间的礼拜堂,不管多么富丽堂皇,都是帐篷结构的延伸。其实直到霍梅尼在隐居巴黎郊区期间,还曾以一个真实的帐篷作为清真寺的礼拜堂。这种基本功能,使清真寺的建筑简洁、明快、实用,即便在图案上日趋繁丽也未能改变主干形态,为建筑学提供了一个佳例。

我这一路过来,拜谒过埃及的萨拉丁城堡清真寺、耶路撒冷的岩石圆顶清真寺,还到约旦的皇家清真寺参加了一次完整的大礼拜,其他顺便参观一下的清真寺就更多了,大体上都保持着这种形态。但是相比之下,要数卡尔巴拉的这两座清真寺最符合始源性的“绿洲文明”旨意。其他清真寺已经过于城市化了,游客也太多,而在这里,基本上都是虔诚的礼拜者。

我们问了坐在回廊前地毯上的一家四口,是不是经常来这里,回答是每两个月来一次,就这样坐一天,念念《可兰经》,心境就会变得平静。我看回廊内外席地而坐的一个个家庭,神情都差不多。寄身于战云压顶的土地,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苦难,但在金顶下的院落里坐上一天,就觉得一切都可忍受了。然后,在夜色中,相扶相持回家。

身裹黑袍的卡尔巴拉妇女。这座什叶旅***圣城的人口中约有一半是伊朗人后裔,其装扮和生活方式更为接近伊朗。

他们很多来自外地,黑袍飘飘地要走过很长的沙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非亚之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非亚之旅
上一章下一章

圣地卡尔巴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