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达的小学

巴格达的小学

→从“复原”了的巴比伦古城回来,大家一路无话,而我则一直想着“楔形文字”。从城墙上见到的现代赝品,联想到四五千年前当地古人的真正刻写。感谢考古学家们在破译“楔形文字”上所做的努力,使我们知道在这种泥板刻写中还有真正的诗句。

建造巴别塔。巴别塔的传说为巴比伦的历史添加了一份浪漫色彩。据说古代的巴比伦人企图建立一座能以通天的高塔,但在最后一刻被上帝毁掉了。

更为浪漫的巴比伦建筑当属“空中花园”。这个未能留存下来的建筑曾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迹”,据说是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讨娶自波斯的爱妃的欢心而兴建的。

这些诗句表明,这片土地在四五千年之前就已经以灾祸和离乱为主题。例如,无名诗人们经常在寻找自己的女神:

啊,我们的女神,

你何时能回到这荒凉的故土?

女神也有回答:

他追逐我,

我像只小鸟逃离神殿;

他追逐我,

我像只小鸟逃离城市。

唉,我的故乡,

已经离我太远太远!

这是四五千年前从这里发出的柔弱声音。

顺着这番古老的诗情,我们决定,今天一定要找一所小学看看。

很快如愿以偿,因为这里的当局很愿意用这种方式向外界控诉对他们的轰炸、包围和禁运。

孩子总是让人心动。

我们走进巴格达一家据称是最好的小学的教室,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齐呼:“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不准伤害我们!萨达姆总统万岁!”呼喊完毕,两手抱胸而坐,与我们小时候在教室里两手放到背后的坐姿不一样。孩子们多数脸色不好,很拘谨地睁着深深的大眼睛看着我们,毫无笑容。

萨达姆治下的伊拉克,从课本到课堂都充满其标准像。

巴格达小学教室人满为患。

我们要前排一个男孩子拿出课本来看看,男孩子拿出来的课本用塑料纸包着,但里边有很多破页。老师在一旁解释说,课本的破页不是这个孩子造成的,由于禁运,没有纸张,课本只能一个年级用完了交给下一个年级用,不知转了多少孩子的手,你看破成这个样子还都那么珍惜,用塑料纸包着。

这种细节让我们十分心酸,立即想起在约旦时听一位老人说,见到伊拉克孩子最好送一点小文具。我们倒真是买了一些,赶快到车上取出,每人发点铅笔、橡皮、卷笔刀之类。小小的东西塞在一双双软绵绵的小手上,真后悔带得太少。

到操场一看,一个班级在上体育课,女孩子跳绳,男孩子踢球。我走到男孩子那边捡起球往地下一拍,竟然完全没有弹力,原来是一个裂了缝的硬塑料球。老师说,这样的破塑料球全校还剩下三个,踢不了多久。

我们知道,这是最好的学校,其他学校会是什么情景,不得而知,而在伊拉克,失学儿童的比例恐怕不是一个小数字。问过这里的官员,回答是没有失学儿童,只有少数中途退学。这话显然不真实,只要大白天向任何一个街口望一眼就知道。

我们离开小学的时候,就在门口见到两个男孩推着很大的平板车经过。我们连忙把他们拦住,赶过去一问,是兄弟俩,哥哥13岁,大大方方地停下来回答问题,弟弟则去把两辆平板车拉在路边。

这个哥哥头发微卷,脸色黝黑,眼神腼腆而又成熟,一看就知道已经承受了很重的生活担子。问他为什么不读书,他平静地说,父亲死于战争,家里还有母亲和妹妹。这个简练的回答使我们都沉默了。

我从口袋里摸出两支圆珠笔,塞在兄弟俩的手上,想说句什么,终于没有开口。是的,孩子,你们可能都不识字,用不着圆珠笔,但你们知道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在你们拉车空闲时,哪怕像祖先刻写楔形文字一般画几笔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非亚之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非亚之旅
上一章下一章

巴格达的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