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资料

武术资料

1.跆拳道自50年代在朝鲜半岛崛起,历经40年的风雨洗礼,现在已成风靡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已达7000多万人。

1909年,日本侵占朝鲜后,李朝灭亡。1910年,日本人建立了殖民政府,新政府禁止所有的朝鲜文化活动,跆拳道也在禁律之内。这期间,跆拳道几乎绝迹。当时,许多朝鲜人远离故乡,到中国或日本谋生,因此,跆拳道融于其它的武术形式中才得以延续下来。著名的跆拳道领导人崔泓熙将军就曾留学日本,并获空手道黑带初段。虽然朝鲜禁武,但仍有人在秘密进行跆拳道的练习。

1945年,朝鲜独立后,国家的政治、社会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自卫术再度兴起,留落海外的朝鲜人也将各地的武技带回本国,和跆拳道融于一体,从而形成了现代跆拳道的体系。当时在朝鲜,自卫术的名称很乱,诸如跆跟、手搏道、空手道、唐手道和其它名称等等。为了使朝鲜自卫术得以正规发展,拳师们都认为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名称。

1955年,跆拳道的领导人终于将朝鲜的自卫术统称为“跆拳道”。跆(TA),意指用脚踢踹;拳(KWON),意指用拳击打;道(DO),即指使用手脚的方法。由于跆拳道易学易练,且运动十分激烈,故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朝鲜得到了普及,同时,在海外也到了广泛的传播。1961年9月朝鲜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跆拳道协会),第二年被接纳为朝鲜业余体育协会的会员,首次列为全国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66年,成立了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跆拳道联盟,崔泓熙任**,后因多种原因,于1972年迁移到加拿大的多伦多。1973年5月,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在汉城成立,金云龙当选为**。在金云龙的积极努力下,1975年,世界跆拳道联合会被接纳为国际体育联合会的会员。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了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跆拳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世界上约有110个国家,2000万之众的爱好者参加跆拳道的练习。跆拳道于1986年被列为第10届亚运会的比赛项目,1988年被列为汉城奥运会的表演项目。今天的跆拳道已不只是一种具有较高攻击能力的技击,而且还是一种精巧的艺术和健身的良方。

1994年4月21日难太平洋体育理事会正式将跆拳道列为南太平洋运动会比赛项目;1994年跆拳道成为广岛亚运会比赛项目;同年9月21号,在法国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03届大会上,跆拳道被确定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男女各设4个级别,共8枚金牌。

1995年4月26日,在蒙特卡洛召开的夏季奥林匹克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代表大会上,世界跆拳道联盟(WTF)被接纳为临时会员。2002年在韩国举行的亚运会上,跆拳道将列为正式项目。

跆拳道不仅是一种具有较高攻击能力的技击术,而且还是一种精巧的艺术和健身的良方。跆拳道联系者以“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为宗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跆拳道是以脚部为主的功夫,脚法占的比例高达70%。跆拳道理论认为,在人体四肢中,脚力教手力为强,因此跆拳道非常注重脚法。跆拳道有品势(拳套)24套,还有擒拿、摔击、对拆自卫术及兵器。将跆拳道的基本技法综合运用,可谓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在中国,跆拳道项目已列入国家体委的《奥运争光计划》。1995年成立了“中国跆拳道协会”,并加入了“世界跆拳道联盟”。近年来国家体委、中国跆拳道协会相继举办了跆拳道裁判员学习班,举行了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我国跆拳道运动正在逐步普及和提高跆拳道,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进行搏击格斗的朝鲜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由品势(拳套)、搏击、功力检验三部分内容组成。跆拳道表达了人类的生存意识,同时,将精神上的追求化为具体化的体育

2.自由搏击

自由搏击,又称国际自由搏击,欧美全接触自由空手道等,60年代发端于欧美,以美国为主要起源和发展中心,在西方文化环境影响下,在全球文化、经济等大范围交流碰撞和开放融合的历史背景中,逐渐孕育并发展壮大起来,是一种没有套路、没有宗派,强调个性风格,以实战求胜为主旨的西方自由式全接触徒手攻防搏击术。

自由搏击兼容并蓄了东方中国武术、日本空手道、柔道、剑道,韩国跆拳道,泰国拳,以及西方拳击和摔跤等武道的精华,是现代东西方武道文化和技艺的最佳结合产物,是当今世界武坛独树一帜,高度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先进实战武道,体现了人类武道融汇的成果和结晶。

自由搏击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而是提倡在实战中根据战况自由发挥,灵活施展拳、脚、肘、膝和摔跌等各种立体技术,长短兼备,全面施展,以最终击倒或战胜对手为目的。“告诉我基本原理,我将得出适合我自身的独特的技法。”这就是自由搏击拳学理念的最佳概括表达。在此思想指导下,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取长补短,自由搏击已然形成完美的理论和技战术体系以及竞赛规则办法。在国际武坛百舸争流的情况下,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实战功能,在国际武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自由搏击技术是简捷的,但也是实效的,它的技术体系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只要是在踢、打、摔、拿的范围中,经实践证明可行就被采用。

由于自由搏击竞赛的商业化,职业化程度高,开放性好,几乎所有国际自由搏击比赛中都采用“无限制自由比赛”的方法,不限制参赛选手的资格,在规则上与泰式比赛规则类似,比赛双方均**上身(或着短袖衫、背心),下穿长裤,手戴拳套,脚穿护具(或不穿),进行全接触搏击比赛。因此,自由搏击赛事往往异常紧张和激烈,非常吸引拳迷和观众,对自由搏击选手的技战术水平、战斗意志、体能、抗击力等整体搏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且,自由搏击打破宗派界限,凡承认其竞赛规则的团体或个人,均可参加自由搏击比赛,这在客观上为世界各种流派武术的交流以及自由搏击技术体系的检验和完善提供了条件。

因此,自由搏击赛制被国际武坛视为武道搏击的终极模式,并看作是真实体验武道优劣和选手真正实力的唯一公平方式,这样自由搏击竞赛规则就成了国际武道竞技的流行和公认标准。

3.空手道

空手道是日本的一种武术,它的本义为“从中国传入的拳法”。在古代日本的琉球,由于长年的禁武政策,武器一向被禁止使用,因此,人民不得不创出赤手空拳的格斗技术,以求得生存的自卫本领。尤其是在十七世纪初叶,严禁武器的携带和保存,于是在琉球的上层阶级之间,参考中国拳法,创出了独特的格斗技术,这就是最初的空手道,称之为“唐手”。在日本,有人认为空手道是中国明朝的陈元斌传入日本的,也有人认为14世纪闽人36姓迁入日本的琉球群岛时带去的,还有人认为是几百年前到中国福建谋生的冲绳人,在福建习得中国拳法后带回日本的。

本世纪初,日本冲绳空手道人士出于民族自尊,将“唐手“改为“空手“.到本世纪30年代,这种改法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承认。而作为这种广泛默许的历史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视为敌对国,带“中国“,“唐“名称的东西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日文中,“唐“字的发音与“空“字相同,均为“KARA“,而“空“字的含义恰好与“赤手空拳“吻合.加上一个“道“字,就与“剑道“,“茶道“等一样,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人生修炼之道了。

尽管对空手道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担有两件事是日本空手道界人士所公认的.其一,空手道原是在冲绳民间秘密流传的一种徒手自卫术,是冲绳人船越义珍于1916年在东京武德殿公开表演之后,才以现代形式在日本本土迅速发展起来的.其二,现代日本空手道四大流派之一“刚柔流“,承认本们宗师东恩纳宽量曾在中国学拳数年,是东恩纳宽量发展了刚柔流.刚柔流代表团几番跨海入闽,寻找昔日祖师的遗迹.1989年,他们在福建省体育中心设立了“显彰碑“,纪念他们在中国的老师。冲绳刚柔流访华团1992年6月访问福建体育学院时,表演了“三战““十八“,“一百零八“等空手道“型“,其技法结构与发力方式与福建南拳类似,其型的名称仍保持福建方言的发音法。但也有人认为,空手道并非来自中国,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在原始发展时期必定有人与人、人与兽的搏斗,这种搏斗就是本空手道的萌芽。

早期的空手道比赛多以套路和“寸止”的对抗为主。所谓“套路”,空手道称为“型”。技型要靠基本练习、基本移动、转身法等,构成防御和攻击各技的连续变化,可分为:(1)普及型它是以初学者为对象的套路,只是将基本移动连续起来的程度而已。(2)基本型它应用“呼吸”,属于刚柔流的根本型,可分“刚”和“柔”,又可分攻击和防御等套路。(3)开手型它以上段的高手为对象,包括(1)、(2),但更复杂,包括了实战时的各种动作。

1964年,成立了“全日本空手道联盟”,空手道协会也加盟其中,并开始了有许多流派参加的“寸止”(即在击中对手前一寸处停住)式对抗的比赛大会。1970年,全日本空手道联盟主持了第一次世界空手道锦标赛,并成立了“世界空手道联合会”。这些实力强大的团体,在一些政治家、实业家的支持下,不断地致于把空手道推向世界,他们保持以“型”为中心的体系,对抗比赛采用“寸止”。这是基于对空手道“一击必杀”之威力的敬畏之心,我们且称此种形式为传统(或正统)空手道。

随着拳击、摔跤、柔道等近代体育竞技方式格斗技的出现,有人对传统空手道“一击必杀”的威力产生怀疑,对缺乏灵活性的弓步站立方式的实用性产生怀疑。那猛烈的冲拳、弹踢可以断砖、碎瓦,但作用的活动着人身上又怎么样?那种不直接接触、仅打在离对手一寸处即停住的方式是否其实用性?那种“寸止”的判定方式,仅有利于先出招和手脚长的人,只要拳、脚先停在离对方身体(指得分部位头、胸腹)一寸处即得点,击打效果到底如何?对手是否可以在你击中他之前的一瞬间反击?是否可以在你击他的情况下,以小亏换大便宜给你更重的还击?对于这些,传统的空手道全然不。这样,防守反击的技术就难以发挥,也降低了其实战性。由于一方“寸止”,另一方仍在移动,相迎击撞的伤害并非少见,故作为竞赛项目,也不是绝对安全。而这种没有碰撞就定输赢的判定方式使观众看得稀里糊涂。于是,一些勇于实践空手道中“武”的因素的人士,便一直坚持进行直接击打式比赛的研究。

1929年,东京大学空手道部的大学生们就开始研究空戴护具进行接触性实距的实验,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未能继续下去。1953年,由“炼武会”作了戴护头、护胸、护裆直接击打的公开表演,开启了直接击打式空手道之先河。讨论格斗空手道,还必须提到日本“极真会馆”空手道总裁大山倍达先生。他提倡“武道空手”、“技术在力量中”的观点。1969年极真会主办的全日本极真会空手疲乏比赛大会,比赛时除禁止以手击头部和禁止任何动作击裆外,其余部位均可直接攻击。手脚肘膝并用,不分体重级别,不戴任何护具。比赛相当激烈,被高腿击中头站昏倒、被拳打断肋骨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每次比赛之前,必有选手们的功力表演,以脚踢断80厘米厚的冰块,以头或肘击碎十几层砖,显示出选手们猛烈的破坏力,从而增加了该流派的影响度。该流派又大量采用现代宣传工具(电视、电视等)进行宣传,所以很快地刮起了极真会热。

传统的空手道至今仍对极真会馆的做法有不少批评,但极真会馆的组织仍在不断扩大。据1987年的统计,大山倍达所属的极真真会馆空手道在65个国家中拥有650个支部,有1000多万名会员。从1969年开始,他们每年举行一次全日本比赛,每4年举行一次世界比赛。据有关记载,极真会空手道比赛的发奖仪式长达40分钟,观众秩序井然,这在一般的体育竞赛中是罕有的。只有被称为国技的“相扑”在日本一般民众中才拥有这么高的威望。人们认为极真会比赛的冠军是实打实拼出来的,是过硬的冠军。

大山倍达采用的技术体系,在直接进入自由对抗之前,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的训练:首先是步型、步法、手型、手法、防守法、腿法的基础练习;其次是在行进中练习基础动作;第三是进入“一本组手”、“三本组手”(组手为两人对打,一本组手就是以一次有效打击即暂停,然后重新开始。本本组手刚为三次连续有效的打击后暂停);第四阶段是自由组手,最后归结为“型”。“三战”、“平安”等型仍是大山倍达极真会馆传授的保留内容。

作为大山倍达本人的得意技,年轻时他擅长跳踢,即腾空而起用侧踹或旋踢踢倒对方。到了中年时期,他以快速步法,绕到对手的身后,抢占有利位置,形成“我顺人背”之势再行攻击。

现在的日本空手道,流派林立,被日本的一些杂志称为“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他们大都互不往来,各自举行比赛。但不穿戴护具的直接击打式空手道大多出于大山倍达的极真会门下。他们之间的不同仅在于比赛规则和风格的差异,而整体技术是相同的。如被人称为“打架十段”的芦原英幸,出师于极真会馆,但他的“芦原会馆”的技术特点,已经从大山倍达的“技术包含在威力中”演化出,他特别注重动作的合理性。他所追求的技术目标是:①合理的姿势;②高速度;③高威力;④高技巧。

曾经获得极真会第一届世界比赛冠军的佐藤胜昭所率的“佐藤塾”空手道,则讲究技巧。他认为空手道最终还是技术第一,其次是速度,然后是威务。他认为现在的直接击打制空手道太重视击打威力,这样造成技术单调,这不是真正的空手道。他提倡按体重分等级比赛,以便于技巧的发挥。1991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5届极真会馆世界锦标赛中,身高仅1.68米的日本选手绿健儿,靠自己灵活的技巧、凌厉的腾空进攻腿法,屡屡战胜身高1.90米以上、体重90多千克的对手,登上冠军宝座,为“以小制大”提供了活生生的有力例证。

4.泰拳自从人类产生起,便有了徒手格斗技能的萌芽。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获取生活资料,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摔拿等基本的格斗动作,并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和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不断地提炼和发展格斗技能,并使之日益精深完善。泰国拳是一种实战性极强且威力巨大的徒手搏击术,素以凶狠凌厉而闻名天下,泰拳手曾多次远征欧美各国,以独特的技艺把很多搏击高手门打得一败涂地,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泰拳以无可争议的事实确立了在世界武坛上的重要地位,是当今最凶猛的搏击术之一。泰拳是泰国的国技,在泰语中叫做“摩易泰”。自古以来,泰拳一直是军事上御敌制胜的锐利武器,现在,这项运动仍然作为泰国陆军肉搏战术训练的主要内容。同时,泰拳也是泰国人民最热衷的运动,泰国俗语云:“十个男人,九个打拳。”可见拳斗在泰国普及流行的程度。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尚武之风古今不衰,每有寺庙或重大庆典,拳赛不仅为必备节目,且常被列为大会压轴戏。目前,全泰国注册的拳馆近7000所,职业拳手愈70000人。泰拳的独特之一就是运用四肢的拳、肘、膝、脚合共8个攻击部位,做单势或连环于不同的角度打击人身各处要害部位,技术的发挥全无限制,因此又享有“八臂学术”之誉。泰拳素以凶狠、雄劲、惊险而著称,被人们称为“八条腿运动”,这种拳术没有套路,完全着眼于实战技术的组合运用,特别是擅长腿击、肘击和膝击,除对手档部外,要向其身体任何部位发起进攻,攻击力之猛锐,足令对手非死即伤。在泰拳的搏斗中,拳手们善于用多种技术来打败自己对手,其中有强劲凶猛的肘、膝以及变化多端的拳招、腿法,但泰拳最具威力的进攻方式是肘击术、膝撞法腿击术,他们在格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泰拳中,常致伤人而又可作为防御重创对手的部位,那就是肘。其撞击力非常厉害,实战中常于膝招配合交替使用,上砸下撞,左击右冲,上下联击,极难防守。被击中者,轻则骨断胃裂,重者有生命危险,故素有“摆命肘”之称。肘同样也是良好的防守武器,用肘部挡脚、消拳、砸膝容易得手,并使敌方腿膝麻木,失去战斗力。泰拳的膝招动作,屈膝叠腿,使膝部突起,形成攻击的力面,着力于膝的上部,专用于近距离格斗,经常攻击人体的肋腹和胸腹部,甚至下腭、面部,令人防不胜防,威力无比,是致命的杀手锏。尤其是泰拳高手,经过长期苦练的膝部,坚硬如铁,若被其重击,轻着长时间昏迷不醒,重者骨头都会被击碎,这是泰拳最狠毒的招术。学习泰拳,欲成为高手,膝上功夫需要苦练三年五载才有成就。泰拳的脚上功夫,是泰拳最主要的技法,适用于中、远距离攻击,腿击在搏斗中的威力是相当凶猛的,素有“铁脚”之称,在一场格斗中,若谁一旦被对方踢中,胜负就可以立刻定音。泰拳手为了把自己的双腿练得想鞭子般的柔软,又象钢铁般的坚硬,常常需要苦练数年。清晨很早就起床,压腿、踢腿,一练就是几千次,直到满身大汗,尔后又作越野长跑。并经常踢香蕉杆或重沙袋来练脚的硬度,坚持几年后,再改踢椰子树,因为椰子树坚硬无比,拳手们必须忍痛过这一关,经常练得脚上鲜血淋淋,所以学习泰拳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泰拳手经过长期的苦练,身体各攻击部位都锻炼得坚硬如铁,尤其是膝、肘和腿等部位更是有力、凶狠。在紧张、激烈地格斗中,题、打、顶、撞、砸、膝肘并用,拳脚横飞,动作凶猛,运用自如。对手稍一疏忽,瞬时便会挨打受创。泰国拳现已吸引了世界各国许多搏击爱好者学习,并风行于东南亚、日本、美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了世界各第武术家们的高度重视和潜心研究。泰拳和其它民族的技击项目一样,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惜在1767年缅甸军队攻克泰国国都时,泰国早期的历史资料、文献档案被毁于战火之中。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泰国历史大都是从泰国民间仅存的记载,早期欧洲旅行家的著作和缅甸、柬埔寨、中国等方面的资料拼凑而成的。这种混合而成的史料,自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这给泰拳的史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了解到泰拳发展的概貌。经考证,泰族文化虽深受中国、印度两国文化的影响,而且泰族和中华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但几百年来,泰族在中南半岛一带,生息繁衍。他们在长期的抵御外族侵略的搏斗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拳术。因此,我们可以说,泰拳是泰民族在长期的抗御外来侵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泰拳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拥有近百个拳场,数千个拳馆,数万名职业拳手的现代技击运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拳赛制度。这些场地设施和拳赛制度为泰拳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泰国的拳赛制度可分为业余的职业二种。一个少年进入拳馆习拳,经过数年的艰苦训练,待其成熟后,即被安排登台比赛,与其他拳馆同级体重和水平相近的拳手对阵,从此便走上了职业拳师的道路,并以比武来谋生。有些泰拳师习拳最初,多半是业余性质的,习拳者有劳工、学生、军警等等。如果在拳业上有所成就,往往会放弃原来的职业而专心练拳成为一名职业拳师。一般为了兴趣爱好而上擂台比武者不能称为职业拳师。职业拳师的拳坛生涯是十分清苦和冷酷的,但由于拳酬较高,促使拳师们为此拼命苦练。拳赛使得不少拳师名利双收,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一个初次登台的新手,每场比赛可获三百铢(泰国货币,20铢等于1美元)的报酬,如果表现出色,酬金也随之上升。一个名噪一时的走红拳师,每场所得不下七、八万铢。就是一般的职业拳师,也有四千至五千铢的拳酬。如果是全国顶尖的一流名手,身价可高达二十万铢之巨。对于一般泰国劳动者月收入千余铢来说,拳王的身份,元疑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在泰国的首都曼谷几乎每天都有拳赛,分别在叻喃隆(每周一、三、四和周日)和仑披尼(每周二、五、六)两大拳场举行。周日下午还有电视转播。入场费,以曼谷最低水平的拳赛为例,可分三种价格,擂台周围四周每人位是九十铢,擂台四角,每票一百八十铢,而台边座椅为贵宾席,票价是三百六十铢。水平较高的拳赛,票价则由一百六十铢开始。如有一流高手对垒,票价自然还要提高。观众对拳赛的热情程度也是其他项目所难以比拟的。叻喃隆拳场可容纳二万观众,大赛之时,常常爆满,还有不少无票拳迷被拒之场外。从80年代起,每年十二月五日,曼谷皇家都有大型的拳赛举行,自上午开锣,战至深夜,为国民提供免费观赏泰拳的机会。拳手比赛的场次,在80年代初一般安排六十多对,到了1986年增加到一百六十多对,并有拳坛老前辈登台助兴。

5.中國武術

在戰國時代稱為「技擊」。據古籍記載,當時技擊是以作戰為目的的攻防格鬥技術,漢代以來又稱為「武藝」。而「武術」一詞,最早見於蕭統《文選》中南朝宋延年《皇太子釋奠會》詩。自此,「技擊」、「武藝」、「武術」互稱。直至1928年統一改稱為「國術」。1949年後,又統一稱為「武術」。自此,武術得到繼承、整理和提高,並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現在武術更已成為國際性的體育項目之一。

武術運動由踢、打、摔、拿等動作,按一定運動規律組成。運動形式有套路和對抗等。套路有拳術和器械的單人套路練習和兩人以上的對打套路練習。對抗有散手、推手、長兵(器)、短兵(器)等項目。

中國武術的歷史相當悠久,簡要來說,武術可溯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與戰爭。夏、商、周三代時發展成用於操練的「武舞」。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金屬兵器的發展和列國爭戰不休,給武藝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手搏、角牴、劍道、弩道等武技也逐漸形成。唐武則天於公元702年設武舉制,開創以武入仕的道路。宋遼夏金時期,戰爭頻繁,加強了軍旅武術的訓練和各種兵器的製造。宋代民間也出現了很多民間武藝結社,街市中的遊藝場所必有武術表演,成為市民所喜歡的文化活動之一。明清武術開始形成門派,民間武術社團林立,更有參與政治活動者,如義和團。民國時期,武術在軍事上的地位漸趨式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正式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埸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武术逐渐形成。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用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每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

少**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朝野佥》记述,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96年),印度僧人跋陀主持少林寺,他的弟子中有个身体瘦弱名叫僧稠的,经常被一些会武的小和尚戏弄,于是他发愤苦经练,练得筋骨强劲,拳捷骁武。后来名扬天下,成了少林拳创始人之一。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婆罗门种姓,摩迦叶(释迦牟尼弟子)的二十八代佛徙菩提达摩来到少林,他讲经时,见弟子们因长坐精神萎靡。就根据观察到的鸟兽的跳跃等动作,模仿创造了十八势,武术行称它是达摩十八手,这便是少林拳的雏形。此后,历代少林寺僧在吸收中国传统的各个流派的民间武术基础上,综合提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术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其中少林拳为武艺之源,有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功力拳、五战拳、昭阳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金刚拳、伏虎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鹰爪拳、大通臂等四十余种。少林拳术的特点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在练习少林拳时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拳势不强调外形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步法进退灵活,敏捷,有冲拳一条线之说。在身段与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气沉丹田。其动作迅如闪电,转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除此之外,少林功的棍术、枪术、刀术、剑术、鞭术、叉术、铲术、戟术、锤术、斧术、圈术、镖术等一百多个套路,几十种器械,各有特点,各有绝招。

为弘扬中华武术遗产,传播发展少**术,郑州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郑州国际少**术节,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国际友人和武术爱好者。

少林简史于郑州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寺因山而得名。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发祥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西域沙门跋陀首创少林寺,传播小乘佛教。跋陀之后古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住持少林寺传播大乘佛教,后人称之为“禅宗初祖“。少林寺历经兴衰,至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功,得唐太宗封赏,发展到鼎盛时期,此后历代均有修葺。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焚少林,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被付之一炬。现存主体为常住院,沿中轴线建筑共7进,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创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门额悬康熙题“少林寺“横匾。山门内塑弥勒佛和韦驮像,山门左右各建单间硬山掖门。进山门中为甬道,两侧有马道,道边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碑30余通。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系1982年重建。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系1986年重建,大雄宝殿附近还重建有紧那罗王殿、六祖殿、东西禅堂和僧院。西部塔院内有宋塔两座。大雄宝殿之后为法堂(藏经阁)。阁后地势突起,形成高台院落,为方丈院。院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寮房5间,墙上嵌有宋至清代石刻20余品,其中有北宋宣和四年(1122)蔡京书“面壁之塔“及金代石刻线画等。立雪亭,亦名达摩亭,相传是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地方,石柱上有明代题字,殿内悬乾隆题“雪印心珠“横匾,佛龛内供达摩铜像。东间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铜钟一口。千佛殿,又名毗卢殿,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檐下悬挂“西方圣人“匾,殿内明间佛龛中有铜铸毗卢像,东墙下供有明周王赠汉白玉“南无阿弥陀佛“一尊,东、西、北三壁绘有“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白衣殿内佛龛中供铜铸白衣菩萨像,北墙绘16组拳术对打观武图,南墙绘持械格斗图,东墙被神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绘“十三棍僧救唐王“,南半部绘“紧那罗王御红巾“,另绘文殊、普贤二菩萨像等壁画。地藏殿建筑形式同白衣殿,殿内塑地藏王,四面为十地阎罗画像。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西南有二祖庵,东有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和法华禅师塔。

武当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武当拳,亦名内家拳,这种拳法以养身炼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目前,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身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6.截拳道

截拳道是美籍华人李小龙(BruceLee)创立的一种新型实用搏击术,在世界武坛上独树一帜。

李小龙少年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赴美后在不断的技击实践中结合了跆拳道的腿法以及其它一些门派的特点,深入细致地提出了“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开拓性的拳理。对传统武术中呆板的攻防模式予以彻底的否定。截拳道取自无形,它吸取了所有门派的精华,因为它没有独自的形式。致力于追求武术的根本,技法直接而简捷,没有形式,被后人称之为截拳道。

李小龙研究了当时流行的各国不同的武术,如:跆拳道,空手道,法国踢打术,泰拳,柔道,柔术等,并对传统的中国武术加以整理,去伪存精,创立截拳道。李小龙因此被誉为“功夫之王”。

李小龙曾多次与各国搏击高手较量过,结果无论是泰拳大师,还是空手道名家,无不成了他的手下败将,因此他曾先后两次被评为世界著名七大武术家之一,日本观众称李小龙为“武之圣者”,并成立了日本“李小龙功夫研究会”,以纪念李小龙。截拳道可使用一切手段和技巧,但却不受特定手段的束缚。反之,为了达到目的,它使用一切手段,而所谓的目的,就是取得胜利。

截拳道要求人在搏斗时抱定“不输于任何人”的坚定意念;李小龙认为,习练者应咬紧牙关,克服体力上的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地发挥体力的极大效用,如平常努力不够的话,则无法完全发挥本身具有的潜力。在这里,纵使身心俱疲至极,只要抱着必胜必胜的决心全力以赴,纵使自己皮开肉裂,也要让敌人倒在自己面前。

1973年7月20日,年仅32岁的李小龙在香港猝死。武坛上一颗明星就这样陨落了。他为习武者留下了崭新的武学理念和未完成的事业。从此,世界各门派的武术开始向实用的方向发展。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超级全能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超级全能王
上一章下一章

武术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