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假如生活在“空巢”之中

三、假如生活在“空巢”之中

三、假如生活在“空巢”之中

老,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它都朝你走来。当你未老之时,你并不留意,还对老不以为然。人会老到渐渐不能自理,甚至慢慢失去维持生存的能力。谁都不愿意面对这种可怕,不愿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但是这个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此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身处“空巢”之中,又该如何面对?

传统意义上的“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大多接近或进入老年阶段,“空巢期”相对较短。然而,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不少为人父母者刚过不惑之年就加入了“空巢”行列,“中年空巢家庭”日益增多。但是,如果已经无力驾驭人生,又身陷“空巢”之中,此时又将如何安放自己?现在中国国际移民群体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总数已达6000万人,子女在海外的老人和子女在国内其他城市的老人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当疾病袭来,老人通常会选择去子女所在的城市养老,而不会选择出国。

有位儿女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她感觉自己慢慢变得越发不能自理了,全仰仗冷漠、心烦、动辄斥责的保姆,接受“嗟来”的恩赐。问她为何不去儿女那里,她说到了外面,扑面而来的是文化差异、语言壁垒、经济压力,以及种种说不出口的家庭纠纷,让人待着不舒服。问她为何不进老年公寓,她说,现在宾馆式的养老中心的一个标间,自理的每月5000元,半自理的每月8000元,不包餐费。如果需要特护,得花15000元,花费是退休金的翻倍。如果让子女当房奴或者孩奴,他们会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升值投资,而让他们付钱当养老奴,就未必乐意了。

还有一对老人,妻子腿脚不太好,走路很困难,生活已经不太能自理。两人都到了已经离不开人照应的年纪了。要命的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不在国内。没有办法,只有请阿姨了。而今年的春节,阿姨要回家,只好把儿媳从国外召回来。因为父亲这一年之中已经报过两次病危了,儿子从国外赶回来两次,再要请假,老板就要炒他鱿鱼了,只好让他太太来。儿媳是出生在美国但不具备中国式思维的黄皮白心的香蕉人,并不理解国内照顾老人的责任得由儿女来承担。让她回来,她也只好回来。婆婆对儿媳还不满意,大家处得更加难受。

父母希望子女能在身边陪着,但他们开不了口。他们知道,儿女有自己的生活,不能以他们为轴心。他们需要儿子的关怀,但又没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就造成对儿媳的挑剔。儿媳刚一回来,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就劈头盖脸地被施以冷淡、责怪。她又累又气,还能有什么好脸色?老夫妻已经无法坐飞机到儿子那里生活,在国内生活,他们也几近无法自理。

随着独生子女长大,出国潮的涌现,这类问题越来越多。父母希望在海外的子女落实或安排他们的晚年养老。而身在异域的儿女感觉压力大,很难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有的老人提出在孩子家附近再买个小房子,靠在一起住几年,再老一些就去国外的养老院。他们觉得这么做已经很体谅儿女了。其实这样的想法还是一种变相的国内代际养老方式。

留在故土,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由于子女“遗弃”,而是老人的主动选择。在国外没有固定社交圈的生活,像是关禁闭。孙辈是儿女生活的重点,父母只能自觉往后缩。在海外,中国老人是一个沉默的群体。国外工作并很不稳定,一旦变动,父母的房子会成为负担。老人不懂英文,不会开车,这种整天窝在家里、没有朋友的生活,幸福与快乐无从谈起。子女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稍微对父母照顾不周到,就是不孝,压力也挺大。核心家庭的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起居方式,多数人并不想一天到晚让老人介入自己的生活。长期和父母住在一起,会产生很多矛盾和不愉快。特别是女婿或儿媳,很难接受外人长时间介入自己的家庭生活,国外尤甚。

现在不少老人在国内其实也算是衣食无忧,经济上并不困难,但是如果羡慕人家有天伦之乐,或抱怨家里的重体力活没有人帮忙,就是不切实际了。子女不在父母身边不是谁的错,出国的结果是要整个家庭共同承担的。

空巢时就尽量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本来已经聚少离多,不如彼此留几分思念。念及亲情,多一份感激,少一点儿挑剔,这样才能相处和谐。尽可能享受过程的快乐,不被忧心干扰。晚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种逐渐丧失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延缓这个过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唤醒内在的力量:老年人自处心理手册
上一章下一章

三、假如生活在“空巢”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