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人啊

诸葛亮这人啊

()《晋书桓温传》中有这么一段: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温多所废徒,诛庾倩、殷涓、曹秀等。是时温威势翕赫,侍中谢安见而遥拜,温惊曰:“安石,卿何事乃尔!”安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

读完掩卷,感慨不已,诸葛亮柄政之时,竟是如此威福!但《三国志》里诸葛亮本传绝无一字!陈寿会不知道吗?我想不会,如此朝典自古难寻,朝庭上下岂无存档?个人猜测不过是为尊者讳罢了。

那么诸葛亮真可谓一代权臣了!你看,军政大权一人独掌,上朝还带上百来个甲士,其威风八面之势权倾朝野之态,遍观史书,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人臣着实不多。

权力到了这一步很麻烦,退身则难保始终,政敌不会容忍这样一位大佬处之林下的,而进步就只能是篡字了。两样不取只选固位呢?可固位更难啊!长期坐在第二把交椅上却行使着一把手的权力,所谓“政由宁氏、祭则寡人”,那君主情何以堪!更重要的是,你总不进步,手下们也不能进步啊!天长日久,那些远大抱负如何实现?他们无非两条路,一是往上拱你,二就是想法搞掉你,第二步比较难走,首先你得有君主的暗中支持,得到一个大义的名份,其次还要能网罗一帮潜伏势力,最后还要敢下决心雷霆一击!这个技术难度大了去了!一个不好那可是灭族的勾当,远不如走拥立这条路来的稳当。

但拥立也是个技术活,首先你拥立的对象得有这个想法,这可不是五代乱军胡折腾,每一步都不能乱,先要清除异己,然后再要戚畹掌权,最后群下推举甚或还要搞搞废立的把戏,步步加恩直到取而待之,期间的麻烦可也不少啊!

当大官特别是霍光这类其实就是皇帝的权臣是很难的,难就难在怎样把官当下去,你看霍光之后的同类们有几个不是身死族灭?霍某人到是善终了,可他的全家不还是被嚓嚓了!

诸葛亮不当心生前难到不想想身后吗?以他的睿智又何能不知?我看他也是一肚子苦水,你想官位到头了,作为两大顾命大臣之一还搞掉了李严,何其威风何其畅快!可是李严一旦去位,那就是他一家独大,所有的矛盾怨谤从此加诸一人!以诸葛之谨慎岂能无忧?要知道他死时诸葛瞻才八岁貌似还是虚八岁!

诸葛的甲仗入殿不知为何时所加,个人猜测当在李严下台以后,李严在位时诸葛的权力多多少少要受到一定的牵制,这种制衡虽然不足以遏制诸葛的日益增长的权势,但他毕竟不能完全统御全川,李严是手握相当军队的顾命大臣,与诸葛在事实上形成了分陕而治的局面,这直接使他的益州牧的兼职大打折扣,李严也曾毫不客气地越过诸葛向益州从事官员下达命令,二人的合作能否“精诚”下去已经成了问题。

在早期,诸葛为了安抚李严或者说为了表面的团结,把自许诸葛之次的廖立给撸了,当然其人口出“妄言”也是个大问题。事情的起因其实不复杂,无非是廖立只混了个“五校”而没能做个九寺大卿而已,对自己位在李严之下极度不满,诸葛对他的回复是李严还没做卿呢,何况是你?结果这货一通乱喷……

其实诸葛这话是说不通的,九卿在残汉如非特例是没有多少实权,除了廷尉司农其他摆设的意味更明显,掌权的是“录尚书事”的大臣与八座尚书,还有就是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的大臣有的官大有的官小,东吴还出过一位“偏将军平尚书事”的人物,而按汉制其余的实权官员的阶位都不高,那些看似豪华的官号大多是尊宠的虚位。许靖先任汉中王太傅后为“大汉”司徒,其实权却几乎等于零。马超那个骠骑将军同样也有问题,用他领军少也做不得主将,只干过少些偏裨的杂活,自从成都城外威风过一回从此再无象样的事干,而那时他还不是骠骑!

虽说权大权小还得看大老板给不给你,但一些基本“定制”还是有的,刘备入蜀称帝以后,总体上以汉制为本的,那就是朝堂上是以“录尚书事”的大臣为实际首领、各尚书为辅的权力架构,在外则以诸将领太守或专任太守为藩篱,而张飞以车骑将军巴西太守领司隶校尉成为朝堂上的关键人物,当然这是特例。

值得注意的是诸葛在张飞死后接过了司隶校尉这一职务,丞相“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很是耐人寻味,此前两位尚书令好象都很强势,法正出任尚书令是还是汉中王时期,此人是刘备亲信谋臣出任此职时还带护军将军的官号,很是显赫,在汉中王时期,尚书令是实际上的文臣之首,护军将军又尽护诸将,法正一时权倾朝野!称王封官这事就其实是他在汉中辅助刘备主持的!无怪乎诸葛对关羽能否接受表示担优。

第二位尚书令刘巴根本就不把刘关张等人放在眼里,特意把同样反感刘备的来敏任为太子少傅,还把诸葛赏识的杨仪赶出权力中心,由尚书转任空壳的遥郡太守,对于这个人刘备既欣赏又顾忌,只好忍了,而诸葛更是无可奈何。所以诸葛在张飞死后领其兼职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时他的权力制约较多,多领个实职就多一份权力啊。

刘备死前把李严搞了过来先任尚书令,后加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与诸葛并为托孤大臣,同时也给他俩留下了一个互相牵制权力格局。(按:李严本以将军领太守,秩两千石,而尚书令一千石,中都护令外之官并无禄秩,或可以和都护、中护军挂靠,也不过比二千石,可见汉末以来的官职是以实权大小来衡量一个人的权力的)

不论诸葛是怎么想的,对于这个硬塞过来的首席助手他都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作为仅有的两位顾命大臣之一李严一跃成为了蜀汉官场的风云人物了。

诸葛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手段老到的政客,在这一点他比王安石、张居正等高出不知多少!他不仅深谙制衡之道,还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用意,在日后处置李严时没有流血更没有大规模的清洗,而是尽最大可能地保持了官场的稳定。

而廖立只是不是不能做一个卿位就大放厥辞,只能说明他器宇偏狭难当高位!他虽有干才却胸襟不大,与杨仪很相象,杨也是自许才高也自视为诸葛之下第一人,所以诸葛遗令以蒋、费为序之后大喊大闹,这与廖立真可说是难兄难弟了。

诸葛对廖立的惩罚一是封掉他那张大嘴,另一个就是对李严及其所代表的原蜀中人物的交待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严的劝力没有缩水,官位节节升高,先是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建兴四年,又转为前将军,建兴八年,再迁骠骑将军,是问李正方有何大功?李严有没有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顾命大臣,是蜀中旧人的代表,他的升迁是朝庭的一种态度,也是诸葛的一种态度。

但是李严却不肯罢休,先求割五郡自领一州,再求开府以效司马懿之事,后又写信表示要请诸葛亮加“九锡”,这九锡一加,诸葛就等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此是的诸葛还没能掌控全川,加九锡必然众心疑贰、物议腾涌!此时李正方登高一呼,必占勤王大义!其中险毒,诸葛岂能不知又岂能容忍?于是,李正方倒了。

据说李严比诸葛要年长几岁,可斗争经验却远远不如,他的一系列举动都很急躁,可能是自以年长活不过对手。

不管怎样,李严垮了,他以为诸葛表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后事,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到汉中去了,殊不知诸葛根本就没把他儿子放到眼里,果不其然,他一到汉中便是虎落平阳龙游浅水,被诸葛轻松拿下,还给诸葛送去了两万大军。

李严倒台,诸葛没有擅行杀戮,他深知维持蜀中平衡的重要性,而李严却没有与他相同的顾忌,如果诸葛失败,一场大清洗必不可免!在蜀中,蜀人毕竟远多楚人啊!

但接下来的问题也很麻烦,诸葛不杀李严安定了朝野大多数蜀人以后,他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皇帝本人了,做为一个傀儡他能忍受多久?

一般来说,傀儡君主纵情声色,权臣们总会感到满意的,那样总比胸怀大志要安全的多!可诸葛对皇帝的私生活多所钤束,做为皇帝不能真正掌权不说还不许玩乐混天,你说阿斗得多郁闷!对诸葛的怨年岂能小?

臣之间若是出了问题,特别那臣子还是权臣,那可是大麻烦,搞不好就是尸山血海!只要某个身边人一挑唆,那可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我找不到诸葛是何时“甲仗百人入殿”的,我个人猜测就是李严倒台这个时期。诸葛对皇帝的身边人是很重视的,基本上全部更换了自己的心腹,怕得就是有人所些不该说的话做些不该做的事。

早在第一次北征,他就带走了前太子少傅、时任虎贲中郎将的来敏,“升”他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后来借故贬官,但此人圣眷不错,诸葛死后还屡起屡废,主要是管不住嘴。第二个带走的就是赵云,赵云时任中护军、征南将军,阶位不高而实权特重,入则主武官典禁军,出则护诸将辅帅臣,他升任镇东将军后没能在北征帅帐中得到任何兼职,后来也遭遇贬官再也没回到权力中枢。

附一段贬李严表就知道相府帅帐中有兼职的才算是靠近核心的人物了(辄与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臣胡济、行参军建义将军臣阎晏、行参军偏将军臣爨习、行参军裨将军臣杜义、行参军武略中郎将臣杜祺、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等议……)这其中只有刘琰是虚宠之官,剩下的不是诸葛亲信就是重要将领。

诸葛“甲仗百人入殿”到底为什么呢?我猜测或许他顾虑“小人”是很难防得住的,带上“甲仗百人入殿”也是安全上的考虑同时也是对某些有“想法”的人表示威摄,这其中肯定不排除皇帝本人。诸葛亮死后阿斗反对为他立祠就是最好的注脚。那么“甲仗百人入殿”就更好解释了,诸葛已经感到了皇帝的不满啊!

好在诸葛活得不长,否则后主能忍多久?累积的怨望早晚会暴发,那么不是阿斗被废就是诸葛灭门!我想阿斗大约不是诸葛的对手,而胜利的诸葛就背上一个废主的名声,下一个皇帝会更怕他恨他,如果他不肯篡位,等待他的就是霍光的结局,皇帝肯定他的功绩却杀掉他的全家。

与大多数权臣不同的是,诸葛亮没有让自己亲戚们手我重权,也没有建立一个私人财库,更没有清洗政敌,他只留下了八岁的孩子与不多的财产,多年以后,他的子孙战死沙场,而他的皇帝却投降了。

读史掩卷,唏嘘泪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诸葛亮,一个伪装忠臣的反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诸葛亮,一个伪装忠臣的反贼
上一章下一章

诸葛亮这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