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高盛的历史:一部欺诈和被起诉史(1)

第三节高盛的历史:一部欺诈和被起诉史(1)

2009年5月,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译著《GoldmanSachs:thecultureofsuccess》(高盛:成王败寇的文化)。这是一本讲述高盛发展历史的书,该书作者曾经在高盛从事过交易工作,虽然不是高盛的核心人物,但是,对高盛的发展还是比较熟悉。

该作者虽然已经离开高盛,却对高盛依然有强烈的感情,所以,书的可读性虽然不错,却不是那么公正客观,带有明显的“褒扬”倾向。

但是,同该书的中文翻译者相比,原作者就显得比较客观、没有掺杂个人的感情了。书的中文译者对高盛如此“崇拜”,乃至在书的名字翻译上就开始“神化”,高盛原书的题目直译是“高盛:成王败寇的文化”,但却翻译成了“高盛:最后的赢家”。

原书的题目之所以用“成王败寇的文化”(Thecultureofsuccess),主要就是因为高盛通过百年奋斗成为华尔街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老大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追求卓越、追求成功的文化。通过提供多种职业发展的机会、建立让员工充分发挥才智的舞台,鼓励、鞭策和激励员工追求成功,是高盛公司文化的核心。英文原书也是通过高盛的发展历程和多个事例,展示了高盛这个“追求成功的文化”。

但是,中文的书名《最后的赢家》则跟“追求成功的文化”不符。成功通常是指通过努力和奋斗达到预期的目标,或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最后的赢家”的意思是指击败了所有的对手、杀死了所有的敌人后,最后剩下的胜利者。

为什么《GoldmanSachs:TheCultureofSuccess》被翻译成了《高盛:最后的赢家》呢?这不是一个疏忽的错误,而是体现了高盛在中国被“神化”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在中国,很多人对“高盛”的膜拜。正是因为对高盛的“神化”和“膜拜”,才导致了我们的企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高盛欺诈,并且在多次被骗之后,或者浑然不觉,依旧奉高盛为神明,或者明知被欺骗却不敢奋起反击,起诉高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你深入读这本关于高盛的书,你就会发现,一部高盛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诉讼史,而且在这些诉讼中,高盛都是“最后的输家”。下面,我们就通过《高盛:最后的赢家》这本书中讲述的案例来看看高盛发展史上的几个著名的欺诈案例,以及在这些欺诈的诉讼中高盛如何成为“最后的输家”。

案例一:1929年,“高盛交易公司”亏掉了客户90%以上的投资

1928年12月,在美国1929年大萧条即将开始前的不到一年,高盛发起设立了“高盛交易公司”〖KG-*5〗(GoldmanSachsTradingCorporation),简称GSTC。这是一家信托投资公司,通过集合投资者的零散资本进行股票投资,跟共同基金比较相像,这种组织形式在整个20年代都很流行。下面是《高盛:最后的赢家》对高盛设立的这个公司以及后来的诉讼的描述,由于这本书的翻译存在很多错误(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有很多错误),我引用了英文和中文两个版本的内容。

“GSTC的股票发行价是175美元/股,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就达到36美元。……高盛仅用2000万美元就控制了价值5亿美元的资金。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从最高点的326美元/股,狂跌到175美元/股。其中一些股票还夹带着期权,也就是说当股价下跌时,GSTC不得不购买更多的股票,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损失,进一步加剧了股价的下跌。GSTC的失败可以看成是不适宜时机与搞杠杆率致命结合的例证。作为20世纪最大的投资失败事件之一,GSTC的失败结果使高盛公司一度声名扫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企业当直面金融欺诈:起诉高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企业当直面金融欺诈:起诉高盛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节高盛的历史:一部欺诈和被起诉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