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儿的另一半:张卫宁(1)(图)

大腕儿的另一半:张卫宁(1)(图)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开始学习弹奏吉他。后来在大学里,学了一些音乐理论,包括一些专业课程。大学毕业以后,大概在1984、1985年,我就跟几个小兄弟一起自组乐队了。从做乐手开始,在全国各地演出,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去过很多地方,基本上是以乡镇为主。什么样的地方都去过,各种演出的状况都见过,好玩儿极了。现在有时候,我们一帮老哥们儿在一块儿聊天,还会提起——真是太恐怖了!你设想一下,我们在台上演出,演着演着,从台下飞上来无数的土坷垃,我们在台上边唱歌还得边闪头,要不然“嗖”一下,一个石头就过来了。真的,太可怕了,现在讲起来就是笑话了。

慢慢的,演出时间长了以后,我就觉得不满足了。1989年,我进了东方歌舞团,干了几个月。在那之前也去过几个团,都是在乐队里当吉他手。我这个人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有时候起不了床,团里的排练或者演出就不去了。

那个时候,其实在我们的感觉里,演出再风光也没用。从一个乐手角度来说,心目中最向往的是能进录音棚录音。卡带上印着:词、曲、编曲、演奏的名字,如果说“某某的专辑是我录的”——那是一种荣誉。其实那时候录音挣的钱不是很多,但那是对一个乐手的肯定。当时在圈子里,“棚虫”是挺让人佩服的一个称谓,绝对是褒奖。我也觉得在台上演出没意思,每天苦练弹琴,如果能在别人的音乐里发挥,然后录出来,那是最风光的,所以“进棚”也算是自己一个挺大的愿望。后来有了一些机会,就一脚跨进了录音棚。

那时候通常都是演奏别人的音乐,配器谱子拿来,我按照编曲人的要求去演奏,有时也即兴发挥一把。可是当我“发挥”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又不满足了。老弹别人的东西,不如还是自己编吧——如果有一天,自己去创作,指挥其他乐手去完成,那就是更高一级的“棚虫”了。后来就慢慢开始试着自己扒带子、做编曲。那一段扒的、编的东西特别多。当然在这当中也让我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与经验。

实际上真正有一个完整的专辑制作的概念,那是在九十年代初。

1992年,程进介绍我认识了“红星”的老板陈健添先生。

我和程进是很好的朋友。八十年代,程进在白天使乐队的时候,我们就经常一起演出,我弹吉他,他打鼓,一帮好哥们儿,属于那种无限纯真的革命友谊。程进曾帮陈先生处理一些在内地的业务,他后来成为“麒麟童”的老总。

陈健添先生是一个超级发烧友,他进入这个行业也是因为爱好。他是疯狂的甲克虫迷,他收藏了甲克虫的每一张唱片,包括卡带、CD和纪念品。其实我们很多人进入这个行业都是因为爱好。陈先生曾经在唱片公司打工,当然他有机会可以听无数的唱片。

陈先生是香港很出名的一个星探级的老板,就是他最早发掘了BEYOND,还有王菲、黑豹……陈先生真的是挺尊重音乐的一个老板,我现在想想,挺感谢他的。

当我接手的时候,郑钧已经录了五首歌,我听了,还不错,但是问题蛮多的:技术上粗糙,音乐概念陈旧,演唱有问题。那个时候录一张唱片挺不容易的,要算计棚费,一天几千块,而且已经录到这个程度了。我听完以后,跟陈先生建议:之前录的所有的东西全都不能要,这就意味着“钱”。陈先生说:“能不能留一部分,哪怕留一个吉他,你下次就不用再花一笔钱,请乐手演奏。”我说,一个都不能留,因为我觉得整个音乐都要打翻,根本就不能留。最后陈先生同意了我的建议。

那时候根本不懂什么叫包装,什么都不懂,对于音乐的想法完全是本能性的概念。我跟郑钧谈过几次,把我的建议告诉他。当时他对音乐世界的理解还比较浅,基本上没有太多建议。我就跟他说,反正我们一起来玩吧,想办法把音乐完善好。之后,每一首歌都重新设定、重新编曲、重新录制。当时“红星”给了我们很宽松的条件,我们整个的录音过程也创了一个比较长的记录:有效录音时间,大概达到了将近四个月,实际在录音棚的时间有五十多天。基本上就是每天起来,只要是在郑钧的嗓音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我们都在录音棚,一帮哥们儿,就死磕这张专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明星课:中国演艺经纪人揭密造星幕后(选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明星课:中国演艺经纪人揭密造星幕后(选载)
上一章下一章

大腕儿的另一半:张卫宁(1)(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