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这里收集的是我二十多年来写的一些散文。准确地说,大多是十五年前写的一些零星感悟。有几篇写于二十多年前。记得十五年前蒋子龙先生在我的一本集子的讨论会上曾有这样的鼓励,大意是如果张建星坚持写下去,肯定如何如何。但是,后边的日子证明,我似乎更偏执于新闻,尤其是更热情于一种传媒业的整体运营。

我十几年前出版过几本散文、随笔集,也曾经引起过一些读者的注意,赚取了一些读者的眼泪。特别是我的书祭系列和今早相会。于是直到今天总还有记得我的读者提起这些旧作,并问我为何不多写些这样的散文了。我很惭愧。细想起来,我的性格是热闹了一点。而散文是很静,很自我,很孤独的一种写作,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的那些早些年的散文,证明我尝试并经历过这种沉静和自我的时刻。那个时候感悟的许多东西,肯定会使我的一生受益无穷。但后来新闻,再后来传媒业发展的感觉似乎给了我更多的刺激。我发现对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我有更多的偏好,甚至能力。不能否认,至少这十几年传媒业的发展是极具挑战性的。身临其境,责任在身,我不可能置之度外。

但是,当我匆匆审读这些散文,特别是这几年零星写的一些散文的时候,我发现散文包括写作散文所需要的那种文字的感觉和意境,其实都是属于心灵深处的。心灵深处的东西是什么?应该是灵魂最真诚的写照吧。于是我发现我并没有改变。没有改变我的心灵,没有改变我的灵魂,没有改变我自己。当我发现那种本来就属于我的真诚、善良、坚韧,竟未有丝毫改变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流泪。我真的很激动。仿佛荒漠跋涉,终于碰上一个同伴,双手紧握的时候,发现那个同样唱着歌谣千里万里跋涉的人就是我自己啊!于是我便坚信,心灵能走多远,人就能走多远!

经历多了,感动也多。但已不再愿意为某一刻的感动去表达什么,当然也不会斤斤计较一时一地的伤害。在表达和孤独中,我似乎更愿意选择后者。于是我发现当我的眼泪还很软的时候,我的心先硬了。但是,面对如此不平凡也不平静的人生,面对人生那样多的悲欣交集,我们一定还要象个孩子一样去流泪,去痛苦,去怅然吗?

母亲未老,女儿却真的长大了。这就是我全部的散文和全部的快乐!

感谢关鸿兄力主出版我这本散文集,并写一篇这样好的序。朱伟兄在他三联周刊的名专栏“关于品质”中为我写的文字,让我一直感到他对我有兄长般的理解,于是便引为序二。编辑希望多发些图片,我也没有反对,这不仅是读图时代的阅读要求,也确实更直观,更好看,也等于为我整理了一本比较真实的人生相册。何乐而不为。

张建星

2005年4月12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张建星散文随笔集:历史的从容让我们感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张建星散文随笔集:历史的从容让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