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过分保护的误区

走出过分保护的误区

每逢高考,相当多的家长把孩子看成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其效果对考生不利,甚至影响孩子高考的心态和成绩。

家长对考生过分保护的情况多种多样,我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一些常见的案例。

案例

考生母亲刘某,在高考前一个月就向单位请假,全心全意24小时为孩子服务,确保孩子在最后冲刺阶段复习好功课。

这一个月里,母亲心里很闷得慌,除了张罗一日三餐没事可干。儿子同样感到别扭,心中在想:您这是为我服务还是监督我?其实为我服务用不着这样,吃饭问题我自己就能解决。而且,我们临考前两个星期才放假自习,您何必提前一个月就在家看守我呢?

其实母亲并不是存心“监督”,只是闲得无聊,动不动就去儿子房间转转,却引起了孩

子的怀疑:妈妈肯定是想看我在不在复习功课。由此孩子产生了对妈妈的不满情绪,也不主动跟妈妈讲话了。“不被信任”的局面使他感觉很压抑。“我妈这是干什么呢?”他曾经在电话里对一个同学这样讲。

家长高考前请假在家“陪读”,造成孩子情绪低落,复习效率降低,高考时也没发挥好。用他的话来讲,妈妈的“不信任”至少使他高考的成绩掉了10分。

案例

宋某是一位高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自觉,也很有计划性。

2003年3月以后,快要高考了,妈妈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状态,格外加以关照。过去孩子学习时她几乎不进孩子的房间,现在倒好,孩子复习到什么时间她陪读到什么时间。她的任务就是坐在孩子旁边,给他端茶送水开空调。

本来这个孩子是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高考,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可是妈妈这一“陪读”,他就觉得高考可是件“大事情”,甚至关系到全家命运。这使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考不好怎么办?考不好怎么对得我妈妈的陪读?随着压力的逐渐增加,这位考生的情绪开始烦躁,爱发脾气,学习成绩下降,还出现头疼、心慌等症状。他在向我咨询时说:我现在恨不得跑到荒山旷野没有人的地方去哭一场,心里太压抑了!

后来,我跟他妈妈取得了联系,告诉她不要再陪读了。要想孩子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家长首先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像平时一样与孩子相处、给予他适当的照顾就可以了。您的格外关照只能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难以发挥出平常水平,这样做又何苦呢?

这以后,她接受了我的建议,不再摆出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孩子的紧张心态也逐渐舒解,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上大学后,他妈妈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我提醒道,孩子上了大学只是开始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这一步要鼓励他自己走,过分地关注只会给孩子徒增负担。他妈妈说,通过这次高考陪读,自己明白了怎样做才是真正关心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不仅表现在孩子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而且还表现在考前的物质准备方面。

案例

辽宁沈阳有一个考生学习成绩一贯不错,对高考成功也比较有信心。高考前一天晚上,一心想为他做点什么的爷爷说:“孙子,你就放心睡觉吧,爷爷把你的表给调准了,考试时掌握好时间。”

谁知爷爷老眼昏花,把时针整整调快了一格。第二天上午考语文时,他觉得时间特别紧,很多题都来不及想,只能仓仓促促地跳着做。后来看自己的表已经到11点半,可周围的同学还没有交卷子的,监考老师也无动于衷。他感觉很纳闷,就举手报告老师,是不是该交卷子了。老师说,现在是10点半,你还有一个小时的答卷时间。这时他才恍然大悟,爷爷老了,把表对错了。

他努力压制住自己后悔、沮丧、烦躁的情绪,继续答卷,然而先前答错的题目很难修改,即使可以改,也有碍卷面整洁。考完试,这孩子没有回家吃饭,爸爸、爷爷都很着急。是不是考坏了?是不是路上出了什么事?他的爸爸骑着车到处找他,晚上才知道,孩子由于这件事心情特别坏,中午没有回家,在外面坐了两个多小时。这样一来,下午的考试状态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爷爷知道自己帮了倒忙,后悔地说:“真对不起你。爷爷一辈子对你做好事情,没做过一件坏事情,这件事爷爷也不是想给你做坏,可结果是坏的,爷爷一辈子忘不了这件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上一章下一章

走出过分保护的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