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军:让我们不再冷漠

凌志军:让我们不再冷漠

文/凌志军一周前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消息:上海有所中学在教室里安装摄像机,将一男一女两位学生在自习课上的亲热行为拍摄下来,又在全校播放。两个孩子心灵因此蒙受极大伤害,甚至想到去死。学校的理由听上去堂而皇之:整顿校园纪律,树立道德新风。但是学生不服,还将学校告上法院。这场被教育者与教育者的诉讼尚未结案,我所能知道的是,在这所学校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几乎没有人公开站在两个孩子一边。这两个孩子每天感受到的,不是冷嘲热讽就是冷眼旁观。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它的确包含了我们国家教育中一些很要命的问题。现在,放在我面前的这部书稿,就是谈论这些问题的。作者就职于大学,应该算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由他来检讨我们的教育,显得特别耐人寻味。我近来常常接到一些学生的来信,他们无一例外地对我倾诉自己学习时的痛苦,倾诉对老师对父母的失望。但是我也听到他们的老师和父母说,“这些问题我都知道,可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大家都在私下里发泄对教育的不满,但是却又倾尽全力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一旦“成功”,就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失去了学习的激情,也失去了改革教育的激情——也许这种激情在很多人身上从来就没有过。他们中间有些人是要留在学校里去教育别人的。但是在今天的大学,一个一流的人才愿意留下来做老师,并且真正把热情倾注于教育,已经是一件罕有的事。所以我不得不说,我们的学校不仅正在让学生为自己的优秀付出代价,而且正在失去优秀的老师。本书的一个贡献,在于作者很诚实地给我们描述了大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还包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乃至院士的状态。今天的大学,学生的问题很大,教师的问题更大。因为二流的教师不可能教出一流的学生。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读书期间所遇到的教师,有多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多少值得我们钦佩?我接触过不少做人做事都很成功的人,他们都会谈到自己曾遇到好教师;我还接触过另外一些人,他们在回忆过去时,总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得到好教师的教诲。事实上,我们国家能够永留学生记忆中的好教师,真是太少了,按照我的不大完整的估算,不到总数的5%。一个教师让学生失望,甚至让学生蔑视,不仅在于他的教学水平低,更在于他的做人水平低。从长远看,真正让学生不能忘怀的,不是教给他们如何考试的老师,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的老师。我在美国曾看到一个七岁的孩子,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爸爸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孩子回答:“老师告诉我们不要伤害别人。不要伤害别人的身体,也不要伤害别人的心灵。”这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是学到了这句话。很显然,这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而在我们的学校里,一年级孩子的第一节课上,老师一定会谆谆教诲,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争取第一名。这种衡量成功的标准促使我们的孩子只在乎第一名,只关心自己,只追求战胜别人。家长也在有意无意地逼迫他们走上这条道路。今天我们的国家许多地方弥漫着自私自利的风尚,弥漫着对社会、对他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冷漠,应当说,在我们的孩子踏进小学时就种下了祸根。可惜很少有人注意到。育人的意义既广大又深远。教育出了问题,会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中产生恶果。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制度的确发生了一些带有全局性的负面影响,我们的优秀人才,正在为他们的优秀付出代价;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个人,也将为此付出代价。现在,有这样一个人来关注、讨论教育的问题,是一件好事。但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事,不仅仅是孩子和家长的事,解决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需要每一个人都来关注。有人曾对我说,改变现存的教育制度,我们有心无力。我回答,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教育制度,那么就让我们改变对教育的看法。我看到无数例证,在同一种教育制度中,也会造就不同的人。真正优秀的人通常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教育体制,而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看法不同。至少我们可以读一读眼前这本书,它能让我们不再对教育的问题冷眼旁观。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全面讲述大学现状 透视大学生态环境
上一章下一章

凌志军:让我们不再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