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加资本――给媒体插上翅膀(4)

知本加资本――给媒体插上翅膀(4)

现在,我们是否可以在防记者以外,再加上一个防策划?我毫不怀疑企业家的智力,他们不幸做了某报纸或者某刊物的理事长、副理事长或理事什么的,一般不是他们的智力出了什么问题,个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有的可能提前被某重量级人物打了招呼,有的慑于这个媒体的背景了得,有的是因为无法抵挡公关小姐的魅力,而有的可能真的对这个没有纳入到行政序列的理事长的头衔发生了可怕的兴趣,也想过一下官瘾,反正也是花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言归正传,面对二十几个对工资充满渴望眼神的员工和一个不到80平方米的办公室,王星也曾动过理事长什么的主意,毕竟这是一个来钱最快的捷径。但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他也许更想把这个报纸作为一个事业来做。如果是当作一个事业来做,那就必须为报纸的将来做一个谋划,给它一个可以预见的现在和将来。他首先还得对它进行一个包装,为它建立一个形象和理念;王星的意图很明确,通过对一个概念的包装,建立一个吸引资金进入的平台,然后才可以进入办报的程序。完成这个过程要实现三级跳——依靠《深圳青年》杂志社的微薄资金启动,利用募集的资金展开,凭借稳定的流动资金发展。王星要做的是如何募集资本金和寻找流动资金。一切还要从策划开始。只有做好了前期的策划,才可以给它一个翅膀,实现概念的飞翔。王星为报纸的策划定下了一个基调:第一,将企业赞助报纸媒体的行为设计为投资行为;第二,将报纸的经营导入产业化模式。谁说内部报刊没法融资两个月融资500万王星的这两个基调今天看来也许不足为奇,因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家对新闻出版政策的放宽,新闻出版已经开始步入产业化时期。可是,在若干年前,企业投资媒体还是一个禁区,或者说是一个冒险的行为。国家对新闻出版行业实行严格控制,岂容投资行为介入其中?更何况这是一个内部报刊,法律上没有任何保障。当然,内部报刊并不是不能融资,关键是这样一份报刊寻求资金,如果仍沿用老套模式,将企业家当傻瓜来蒙,显然已经过时。只有把报纸作为一个产业平台,并且赋予它一个合理的、可行的盈利模式,才有可能在一个公平的层面上解决资金需求的瓶颈问题。关于《大众服务报》的整体运营理念,王星是这样策划的:一、报业产业化。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化是一个潮流。国家对媒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如果不把它置于市场的潮流中磨砺,那只会使媒体患上软骨症,连基本的阅读检验都不能过关,谈什么发展壮大?在香港有一些中资媒体,一直靠中国政府扶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在九七香港回归之前,它们是中国政府的舆论阵地。这是必须的,政治就是政治。但是,九七之后,这些中资媒体的作用随着英国殖民历史的结束而变得弱化,如果它们还想在传媒竞争激烈的香港占据一个位置,他们就必须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前提下,积极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当内地的新闻媒体都在越来越靠近“新闻”的本质的时候,他们却离新闻越来越远,发行量急剧下降,如果不是政府补贴,早已破产。试想,一个报纸没有人阅读,那它的社会效益如何体现呢?因此文化产业化是一条必由之路。王星对一个小小的边缘媒体提出了产业化的思路,不是因为他想透过这个边缘媒体做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而是他敏锐地把握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尽管超前,但是他切入了问题的本质。如果单纯就《大众服务报》这个小小的边缘媒体评估王星的策划思想,意义其实并不是很大,因为这个报纸还不能被冠以报业。但是,透过一个小小的支点,王星无疑进入到对一个产业或行业宏观的把握层面。这也是策划人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从微观进入宏旨,以小见大,或者从宏观把握细节,小处着眼,它体现了策划人在具体操作策划项目时基点与视点的相互转换,从而能有效地整合相关的要素。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颠覆策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颠覆策划
上一章下一章

知本加资本――给媒体插上翅膀(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