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北植 风起京华

南报北植 风起京华

主持人:从您的经历看,到《京华时报》工作之前,您曾经在南方媒体工作过很长时间,有人说您是广州报业的代表力量,是什么力量促使您到北京来做一张都市报纸呢?

朱德付:我在南方日报集团工作了十年,下过记者站,在大报做过机动记者组组长,写过一些重大的报道,比如改革开放15周年典型报道,建国50周年全国各省成就展中的广东省展览馆的展览大纲和解说词等等。但主要时间是做市场化的报纸,比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因为在广州市场环境里办报,只能按照市场规律去办。广州报人在重理念的同时更重操作,做不到的不要说废话,做得到的抓紧去做。岭南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文化传承,对我影响很大。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人民日报社要创办《京华时报》,在全国各地延揽人才。**中央机关报创办面向市场的都市报意义重大,对中国新闻改革的进程影响至为深远。对于我们这些职业报人来说,这是天赐良机,对自己是一次最大的挑战,于是就义无反顾地过来了。

主持人:《京华时报》作为一份2001年五月份才创刊的年轻报纸,创立之初有很多人怀疑它是否能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下生存。到今天,您是怎么看待报纸这一年半以来的表现?

朱德付:我们去年刚来筹备创办《京华时报》的时候,感到业内对这张报都不是很看好,因为北京是个报业发达的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广州来了一帮人办报,有没有生命力,确实有人怀疑。我们也理解这个怀疑,但是天下事都是事在人为。我们来北京做报纸的时候,是很有必胜的信心,否则,就不会放弃广州的一切,抛妻别子来北京做事业。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成为北京家喻户晓、深受读者欢迎的报纸,打开了市场,站稳了脚跟。

网友:《京华时报》创刊目标是什么?您觉得这个目标在现在这个阶段是否达到?

朱德付:目标是北京人的都市报,我们想办一张北京人真正喜爱的都市报。现在基本实现了我们当初的设计,《京华时报》创刊一年半以来,在北京市场上受到了北京读者的好评和欢迎。我认为一张报纸办得成功不成功,关键在于读者是否接受,发行有没有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广告是否蒸蒸日上。而不是办报人孤芳自赏,自娱自乐。市场是检验都市报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

主持人:现在已经到了年末,《京华时报》新一年的目标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大举动?

朱德付:新一年的目标还是发展,因为我们的报纸还不是很成熟,队伍比较年轻,报纸历史比较短,现在说有大的举措时机还不是很成熟,目前还是要练内功、培养队伍、提高水准,把报纸办得更精致一点,渐渐地改良。我们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解决了《京华时报》像张都市报的问题,今后我们要下大力气解决《京华时报》是张优秀的报纸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百年京华”的口号,但“百年京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每天一点点进步。

主持人:现在有这样的议论,捧着北京的《京华时报》就像捧着《南方都市报》,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朱德付:创办初期,我们在很多方面是直接借鉴和学习了《南方都市报》的,因为我是从那儿过来的,在那儿做了很久,对那儿的情况比较熟悉。尤其是报相,基本上是克隆的,我们不能创新的时候,就采用“拿来主义”。《南方都市报》如今成为全国都市报学习的榜样,但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在办报实践中,《南方都市报》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代价,才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经验,我们《京华时报》作为后来者,没有必要再在黑暗中反复摸索,没有必要再花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拿来主义”虽说有拾人牙慧之嫌,但省时省力省钱。但拿来不是简单的克隆,而是在拿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后形成自身的优势和风格。

网友:您所走过的路是无数新闻人羡慕不已的,作为一个亲身参与全国两个地方报业大发展的新闻人,您认为南方报系与北方报系有哪些不同?您更认同哪个?

朱德付:我很有幸在党的市委机关报、省委机关报和中央机关报集团中都工作过,我研究生毕业后就分配到了南方日报社,那儿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我个人认为,确实是个很了不起的报业集团,是中国新闻改革的人才库和武器库,培养了很多报业人才,现在让中国报业风起云涌的人才很多都出自南方报业集团。我在那儿工作了十多年,从里面学到了很多很宝贵的东西。同时我非常感谢人民日报社的几位领导,如白克明、许中田、王晨等。如果没有他们对《京华时报》的支持和爱护,就没有《京华时报》的今天,我本人也不会取得这一点成绩。

我来北京之后发现,南方报系和北方报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办报理念和操作的手法,北人重理念轻操作,南人重操作轻理念。具体说到办报理念,北方报系贪大求全,南方报系务实求简。北方报系比较轻视读者,市场意识不强,竞争意识较弱,自我感觉良好。南方报系一切为了读者,市场意识深厚,竞争观念火爆,整天惶惶不安。我欣赏北方报系的大气,但更看好南方报系的求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南方报系能有今天的成就的重要法宝。

网友:中国可能有完全市场化的报纸吗?

朱德付: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完全市场化,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讲,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概念。因为意识形态领域是个特殊的竞争领域,不能等同于其他产品领域。精神产品要受到更多制约,也有更多的责任,所以不能是简单的市场化。但是有相对市场化,现在很多报业集团分化出很多子报,如都市报,相对传统的报纸,相对于传统党报,它们都是走向市场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主持人:今天的《京华时报》上有一篇文章,讲到2002年《京华时报》的广告超过三亿,2003年的目标是五个亿。要做到今天的成绩,发行广告是如何经营的,有何独到之处?朱德付:《京华时报》的成功不仅仅是被读者接受和认可。读者喜欢读我们的报纸才有很好的发行,有很好的发行才有广告效应。对我们报纸来讲,发行功不可没,发行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创造了很多奇迹。作为采编部门,我们很感谢,因为报纸办得再好,发不出去,对我们劳动成果是一个伤害。在前期,我们市场化的广告运作不是很成熟,但是随着发行市场的壮大,广告的形势发展很喜人。到2002年六月份,《京华时报》的广告收入已进入全国十六强,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很多报纸历经了千辛万苦,可能十年八年都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一年就实现了。这得益于广告中心同仁辛苦的努力,得益于采编、发行、广告三轮的相互促进。

主持人:一个报纸的核心还是内容,只有报纸的精彩内容才能吸引读者。2003年实现广告超过五亿的目标,核心依然是报纸的品质如何得到提升,明年《京华时报》准备如何提高报纸的质量呢?有什么高招?

朱德付:报社现在是一个企业,也要有利润和产出,没有钱什么都做不成。但是报纸是个特殊的产品,这个产品最终的发展,一切收益、一切发展,最后都要落脚在内容上。“内容为王”在本报是一直得到推崇的,这个信念不可动摇。一个内容不好的报纸不可能有好的发行,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广告。发行中心的谭总在很多场合都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报纸到今天,虽然内容上有我们的特色,也有我们的创新,但还不是尽如人意。明年我们还会在现有基础上强化我们的新闻理念,把我们的报纸做得更好一些,现在制作还比较粗糙一点。按我们的理解,办《京华时报》就是要办真正的新闻纸。但新闻很多,选什么样的新闻呢?新闻业内对新闻的理解有很大的误区。很多报纸,几十个版,也说做新闻,但是新闻似是而非,一些现象、话题、状态都是读者并不真正关心的事情。而我们《京华时报》提出的新闻概念,我们做的新闻,是事件性新闻。我不认为我们创造了新闻模式,我们只是还原了新闻本身。中国媒体发展历程很特殊,很多在发展中背离了新闻本身。我们要还原新闻,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新闻以本来面目。

网友:据说《京华时报》创刊时说三个月灭《晨报》,五个月灭《北青》,一年后对报业重新洗牌,现在做到了吗?

朱德付:《京华时报》一向很低调,我们是后来者,我们的队伍不成熟,很幼稚,何敢口吐狂言。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做强做大,希望兄弟报社很强大,不希望兄弟报社衰弱,这样对自都没有刺激。一般对手越强我们也会越强,对手弱我们就弱,因为职业状态不能得到提升结果也是损害自身的发展。北京报业目前蛋糕很大,很多报纸还没有做到真正让读者喜闻乐见,不存在灭谁不灭谁,我们只求做得一天比一天更好,也希望兄弟报社与时俱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总编理念和传媒精神(精彩书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总编理念和传媒精神(精彩书摘)
上一章下一章

南报北植 风起京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