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构思,特意彰显昆曲的文学意味(2)

美学构思,特意彰显昆曲的文学意味(2)

我知道我的一些朋友对花神的重复出场也颇有保留。在《牡丹亭》的学术讨论会上,好几位学者特别提及清代《牡丹亭》的表演中,「堆花」这一过场戏的设计。对此,我并无异议,此次演出中,花神的每次出现也似乎别有一番寓意。不过,花神的出场也确乎过于频繁,有时绕台一周,旋即下场,使得本来就已加快的表演节奏更显匆忙。的确,重复是传奇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段,例如,《长生殿》中的《霓裳羽衣曲》反复出现,贯穿始终,成为对全剧主题的重要诠释。可是它每一次出现的场合不同,对它的解释也相去甚远。它曾经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见证,后来安禄山却用它来炫耀帝王的威权,这些重复中的变异显示了《长生殿》内部丰富的层次,也启发我们从各种可能的视角来解读《长生殿》。更有意义的是,《霓裳羽衣曲》提示了天上人间的一点若隐若现、藕断丝连的关联,因为它原本由嫦娥制谱,杨玉环梦入月宫,「见桂树之下,仙女数人,素衣红裳,奏乐甚美。醒来追忆,音节宛然。」天仙之曲,沦落人间,屡经磨难,象征了杨玉环身为蓬莱仙子,「偶因小谴,暂住人间」的命运。而嫦娥织女及众仙女的多次出场,也因此不只是场面戏,而是在这出人间的爱情悲剧中拓展了一个更高的天上世界的视野。我们当然不能要求《牡丹亭》中花神的过场戏也承载如此重要的表现与象征的功能,但它既然引出了花神,也就自然暗示了一个与《长生殿》的仙界相近似的超人间的视野,同时坐实了杜丽娘的「地仙」的身份。《牡丹亭》对花神的处理相当复杂而风趣,涉及了诸如人与神,人与自然,灵魂与**,生与死,礼赞与反讽等一系列相互对比又彼此渗透的观念与表现方式。如此丰富的寓意显然非一语所能尽,更不能一笔带过了事。如果仅是为了场面的视觉效果,花神的频繁过场,其实大可不必。听淑香说,台北市的许多观众这一次都没有买到票,他们热诚希望苏昆能在明年或后年重访台北。我相信,这一青春版的《牡丹亭》,如能假以时日,反复推敲锤炼、精益求精,一定会将昆曲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与这些戏迷一样,为之翘首企盼!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还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网游竞技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还魂
上一章下一章

美学构思,特意彰显昆曲的文学意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