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词语意义,怎能胡乱发挥?

不明词语意义,怎能胡乱发挥?

──“撑起炎洲”和“数中原”试释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笔记·天涯故事》中写道:还在少年时代,这位出生在海南岛琼山下田村的聪明孩子(余文写作“邱浚”,当系“丘濬”之误)已经吟出一首以五指山为题的诗……这首诗居然真的把巍巍五指山比作一只巨大无比的手,撑起了中华半壁云天,不仅在云天中摘星、弄云、逗月,而且还要远远地指点中原江山!这不是在伸张一种雄心勃勃、问鼎中原的男子汉精神吗?这段文字,显然根据丘濬少年时代所作的诗翻译而来。这是一首七律,诗题原为“琼台八景”,大部分已经亡佚。此诗收入其《重编琼台藁》卷五中,诗前有小序云:五指参天,少时曾作《琼台八景》。郡侯程公已刻之梓,今不复存,惟记其首一章,谩录于此。现据陈田《明诗纪事》乙籤卷十九所引《双槐岁钞》文及丘濬原诗转录如下:琼州定安县有五指山,即黎母山,琼崖之望也。少保丘文庄公(丘濬曾任太子少保,卒谥文庄)少时咏之,为人所传诵,诗曰:五指峰如翠相联,撑起炎洲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见,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识者知其异日必贵,后竟如其言。丘濬的这首少作,确实写得不错。但其中有两个地方,余先生在串解时由于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因而发挥得有点不着边际,让人不敢苟同。这里提出个人的看法,同余先生商榷。(一)僻处海南一隅的五指山,怎么能撑起中原的云天?如果把丘濬诗中“撑起炎洲半壁天”之句,跟余先生文中“撑起了中华半壁云天”之句对照起来看,就可以知道余先生是把“炎洲”翻成了“中原”。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呢?炎洲,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个实有的地名。相传为汉代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说: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张网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兽不然(燃)。这是有关炎洲最早的文字记载,带有一点神话的色彩。它说南海中的炎洲,“去北岸九万里”,可见不会指海南岛,而是南海极远处的一片陆地。后来,南朝以至唐、宋的诗人都曾在作品中写到过它,用来泛称中国岭南极其炎热的地区。无论地处南海或者岭南,反正它同余先生所谓的“中华”之间是根本不能画等号的。何况丘濬的诗明明写的是海南岛上的五指山,他所说的“撑起炎洲半壁天”,当然只能指撑起南海上空的这片云天,怎么能把它无限夸大,说成是整个“中华半壁天”呢!(二)少年丘濬以诗咏志,无非想日后能北上京都,获得进身之阶,为国建功立业,怎么会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呢?众所周知,“问鼎”是古代一个著名的典故,其典源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子(成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洛邑,东周都城,即今河南洛阳),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这里所说的鼎,是指夏禹铸造的九鼎。自夏至周,三代相传,成为周朝的镇国之宝,也是其王权的象征。楚庄王兵临洛邑,“问鼎之大小轻重”,显然怀有代周而君临天下的野心。所以“问鼎”一词,历来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便滥用。近年来,有些小报的体育记者,在报道某些国内外赛事时,经常用“问鼎□□冠军”、“问鼎□□世界杯决赛”之类的说法,已经受到了语言学者的批评。当然,“问鼎”能否在今后引申出“夺冠”的新义,还有待于语言实践的发展,暂时可以不作定论。但是“问鼎中原”这个词组就不一样了。“中原”在东周时代特指周王朝的所在地,因此,“问鼎中原”只能是指企图夺取政权。试问少年时代的丘濬会有这样的勃勃野心吗?他在诗里写到“岂是巨灵伸一臂,遙从海外数中原”两句,意思是说:五指山好像天上的巨灵神伸出一只手臂,从遙远的海外指向中原。这里无非寄托着他打算在年长以后北上中原去博取功名、为国效力的理想,怎么能将“数中原”三字误读成“问鼎中原”呢?这不明明是要把一位“少孤力学”,“接受儒家正规教育”,一心走科举仕进之路的年轻人,打成蓄意图谋不轨的野心家吗?这种串解,实在太离谱了!典故性词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不能想当然地随意引申和发挥。似是而非的乱用,只能引起读者的误解。作家在遗词用语上追求笔生动优美,本属理所当然,但前提必须是表意准确,恰如其分。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连“表意准确”的要求都达不到,那还有什么“生动优美”可言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月暗吴天秋雨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月暗吴天秋雨冷
上一章下一章

不明词语意义,怎能胡乱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