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 A village

村庄 A village

曾有一个人跟我说,老了以后,一定要去欧洲的乡村住上几年。说这话的时候,还从未去过欧洲的乡村,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小说、电影或绘画。我也有过这样的梦想,可我喜欢的都是过去的乡村,我想,它的冰雪应该是像艾米莉笔下的呼啸山庄那样的,它的湿润应该是像小约翰·克利斯朵夫8岁时住过的小镇那样的,它的浪漫则是像伦勃朗所画的荷兰风车村那样的。我穿着粗布的灰色或褐红色的长裙,扎一块头巾,提着水桶或牛奶桶,在自家的草场上洗衣服、采花。或者,还可以像《音乐之声》里的女教师那样,领着一群天使般的孩子,在山野上一边跑一边唱。累了就坐在阳光下,看对面山顶上墨绿的塔松和洁白的雪线,呼吸着近处从小木屋里散发出来的凉丝丝的带着甜味的奶香气。想像居然就变成了一种记忆。当我走进欧洲的平原和山野,不由自主地便四处捕捉记忆里欧洲乡村的影子。意大利的乡村太高太远了,他们把房子建在山顶上,看上去就是战争留下的痕迹,仿佛那个遥远的古罗马时代还没结束,车在山下经过的时候,只能远远地看见城堡的上空露出一个尖尖的教堂钟塔。像一面巴掌,老远地招呼你上山去做客。奥地利的乡村像别墅,那红瓦顶的童话一样的小房子,大都依偎在森林边上,门前是一片人工种植的牧草,不断地收割,不断地长出,除了够自家奶牛吃的还可以卖给别人。有一条鸭肠子似的柏油小路穿过草场,铺路的人像个画家,故意把笔扭几扭,最后才让那条小路通到门前。如果脚下沾了泥,你绝对会不好意思走进人家去。荷兰的乡村却是独立的一种,这世上没有谁可以与它相比,它是它自己。它自己也料不到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原本是一种带有命运色彩的痛苦和挣扎,突然有一天却被全世界的人羡慕不已,所有的人都想来这里看个究竟。荷兰在北海海边。它的土地是在海边用一条大坝围出来的,大坝外是海水,大坝内是村庄。村庄的地面还没有大坝外的海水高,而他们就在那一道拦海大坝的背后生活。如果想种出给奶牛吃的牧草,给人吃的水稻,村庄里的人就得不断地把倒灌的海水排出去。开始是手工操作,后来改用马拉踏车和水车。好在荷兰不光有水,还有大风。于是公元13世纪的某一天,有人在水边竖起了一架高大的风车。于是那座高大的十字形的风车,在荷兰的村庄一直旋转到现在。如今,你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荷兰的风景,总会看见,在宁静的地平线上,有一架或一排风车。风车成为荷兰的标志。在我的感觉里,荷兰是十字形的,旋转着的,风很大,水很凉,而且空气被风车搅动得格外潮湿。其实,风车是荷兰人生命里和日子里必然要有的东西。它所承担的,不只是排除倒灌的海水,它还是农场主在稻田里插秧灌溉的动力,是磨坊主磨米磨面赚钱的工具,家庭主妇则靠着它把生米做成熟饭。因为村子住得太分散,风车还是一种语言,只要看它的十字形叶板,远远地就知道风车的主人现在想干什么,或者干什么去了。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人们大都对许多古老的东西厌倦了,有的就舍弃了,荷兰人却固执地保留着自家的风车。还让它在风里旋转,即使不能旋转了,也让它站在原地,成为给人观看的风景。当旅游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荷兰的风车也渐渐变得不那么纯粹了。像一个村姑,突然被城里的大公司招去当公关小姐,那张纯朴的脸被化上了浓妆,姿态也扭捏起来。我与许多人一起,聚集在专门给游人看的那一排风车前。风车像一个大道具,只能看,不能旋转。附近那一片烘托它的村舍,则像美工精心画出来的布景,我不敢迈着真实的脚步走进去。我在那里看了一小会儿,就忍不住走开了,闻着草香,一个人绕到了布景的幕后,也就是这个戴着假面具一样的村子的背后。我想,我也许在这里能看见村庄本来的样子。于是,我看见了这一对正在急急奔走的老人。也许是处在一个边缘上,也许是老年人生性就不想轻易改变什么,村庄的人就是村庄的人,即使穿着西装和长裙,也不想迈什么绅士和淑女的步伐,我看他们的脚步,就是劳动了一辈子的那种敏捷和健壮。他们身后的风车,正停在一个等待好事降临的位置上,他们也许怕别人看不见,就动身去村里卖奶酪的那家小店铺或河边的小广场上,想把这件事亲口告诉大家。这两个老人,让我找到了我所熟悉的村庄的感觉,让我看见了比岁月还要老的磨坊和木制风车,让我闻着了类似于小时候的那种青草和芦苇的芳香。这里真僻静,路面很窄,草尖还戴着露珠,芦苇把房子湮在里面,风吹过来,发出低低的呼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一个女人眼里的欧洲细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个女人眼里的欧洲细节
上一章下一章

村庄 A vill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