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1)

序二(1)

我写杨振宁教授,是一件非常高兴、也是一件相当荒唐的事情。杨振宁是大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写他不可能不写一点物理和科学,但我整个中学阶段,物理、数学科从来没有及格过。杨教授一些翻译成中文的学术文章,我几乎一句也看不懂,想抄一些到书中也抄不来。但我有信心写,而且非常愿意写,因为我喜欢杨教授、崇拜杨教授。中文大学的陈方正、杨纲凯二兄和我提起杨教授,总是说“你的偶像”。我有机会接触“杨偶像”,是从采访1982年夏天在广东从化举行的粒子物理会议开始。那次杨教授在开幕辞中引用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句话形容会议的盛况,我竟不懂,于是在会后追着他问。他告诉了我这是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之后说:“你们香港不是有一家商务印书馆吗?你应该去买一本唐诗来看看。”大物理学家给我上的第一课,不是粒子物理,而是中国文学,令我很惭愧。之后,我决心一定要让杨教授知道我会努力。两年后,杨教授应中文大学之邀来港演讲,讲题是“读书教学四十年”。在会场听到一半,我已经决定要将这个演讲全文整理出来,因为内容实在太精彩动人,照录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演讲会在下午4时开始,回到湾仔的报馆已是晚上8时。第二天早上,演讲全文一万二千多字在《大公报》上刊出。当日我就接到杨教授的电话,他很高兴,说问过中大的马临校长,同样的录音整理他们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我终于给了杨教授一个惊喜,从此他对我也“另眼相看”。这么多年来,杨教授把我当成一个可以信任的记者,也当作一个后辈朋友。我们的关系变得比较熟了,杨妈妈在世时,我去上海、中大看她;致礼、振汉与茀云夫妇和振玉,都很熟悉了。我非常庆幸能认识杨教授,不是因为他的成就和名气,而是他的为人和对我的鼓励,使我对自己、对工作增添了不少的信心和勇气。接触杨教授这样的人,能令你觉得做人、人生真的可以很真诚、很充实和很美好。他没有一刻闲下来,认真对待一切,从不说无聊的空话和假话。杨教授说过,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思想。他确实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发出光和热,能感动和改变别人。坦白说,写杨振宁,又是中大为祝贺他八十寿辰而出版,不可能没有顾虑和压力。但纲凯兄说,这书是希望写给不是念物理的大学生以及中学生看的,不要求专业。而我也听说过,中大入学面试的一些新生,竟回答不出有关杨振宁的问题;不知道杨振宁是谁的中学生相信不是少数,毕竟1957年的诺贝尔奖、1964年的大会堂演讲排长龙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而我确信,不知道杨振宁,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出色、这么了不起的一位科学家,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损失。我如果能为此做一点小小的工作,是一种责任和荣幸。更为放心的是,翻看有关资料文章,发现杨教授曾经有过一些关于科学家传记写作的意见,他说:“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的这一类工作有缺陷。在写作上有三种情况,一是新闻记者写,这往往比较差,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些事情有意义、哪些没有意义,写的尽是些零碎的毫无意义的事——仅仅是小学生才会发生兴趣的事,这是很大的缺陷。”杨教授还说:“写作时有两种态度,一是学者的态度,另一种是新闻记者的态度。若以新闻记者的态度写,结果肯定成不了有分量的文章。”杨教授这几句话,说得再对也没有了,高兴地“对号入座”之余,压力也就得以大大减轻。这本小书,分量肯定没有,只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发生兴趣、看得下去,从而得到一点点启示和鼓舞,也就于愿足矣,也无负纲凯兄的信任。“宁拙毋巧”,是杨教授很喜欢的一句话,在这小书前头的“序言”中(只有不到一百个字!)也说了。这一点,我一定努力做到,而且相信可以做到,因为本来就“拙”,想“巧”也巧不起来,而且受了杨教授的影响,对“巧”也并无好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人情物理:杨振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人情物理:杨振宁
上一章下一章

序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