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别了,辫子(1)

第一章:别了,辫子(1)

这是20世纪初叶的1910年秋天,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位妇人,牵着5岁的小儿,伫立在池塘口子的青石板间,泪眼婆娑地眺望着空的西南头。她中等偏高的身材,眉眼开阔,脸庞端秀,静静地溢泻出心底的仁慈与厚道。她便是**一生最敬重、最疼爱的母亲——文七妹,时年43。她牵着的小儿叫毛泽覃,是**的小弟。“七妹!

润之他妈——”堂屋里传来一个中年男人惊诧的呼唤。一旁的14岁次子毛泽民(**的大弟)随即搀过母亲道:“姆妈,爹叫你呐。”文七妹暗自抹一把泪眼,返回身,还止不住殷殷地顾盼着早已空空的西南头。她刚回到侧屋里,一位中年男子已从账簿里取出一页纸,又指又拍地嚷着:“你看看、看看,这个鬼东西去东山小学堂还偷偷留下话呐!

”他眉浓、脸长,颧骨微凸,虽瘦削,却精干。他叫毛顺生,是**的父亲,时年41。文七妹见男人一脸惊诧,不知究竟地问:“润之写的什么?”她不识字,可还是紧瞄住那小纸——“哼,还是一首什么诗呐!

”“诗?!

”文七妹对“诗”虽没有一点概念,但还是敢认定大儿子定是交代了什么。**依依惜别之声仿佛从小诗里缓缓流淌出来一般: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诗言志。这是**第一次出离故乡去东山小学堂时心中朦胧的志向,是未便对外人言的“心曲”。而这位做母亲的却已感悟到了儿子的“心曲”,慰藉的目光遂从诗中款款抬起……1911年春天。湖南的母亲河——湘江,躁动着不安地翻卷着。一声汽笛,划破凄迷的雾空。**但见一艘小火轮,颠簸在浩渺的波涛之间。仿佛是应和着小火轮汽笛的召唤,从嘈杂的三等统舱里,走出一个拖着长辫子的后生子。蓝灰的粗布短衫业已泛白,长裤是白粗布,蹬着黑布鞋。人瘦高,脸开阔,那敞达的前额下是一双孜孜探求的眼睛,明澈而执着;端正的五官透出山乡人特有的敦厚和聪睿。他就是此书的主人翁——青年时代的**,字润之,时年18。他后来成为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连他的敌人都不能不承认的一代奇才和伟人。此时此际,他掮着包袱,踱到舷边,新奇而贪婪地观赏着这早已耳闻却从未见过的湘江——凄迷的惨淡中,白浪滔滔,訇然北去。哦,这就是湘江啊!

**又抬眼远眺着那一样早已耳闻而未到过的长沙——呵,屋子一片片的,人一点点的。他又浮想到什么?感悟着什么呢?这毕竟是平生头一次远离自己的家乡哇!

还是听听**回首当年的自述罢:“……这座大城市是省府,离我家有一百二十里。据说城市很大,有很多很多的人,众多的学校以及巡抚衙门,总之是个繁华的地方。当时我极想去那里,进一所为湘乡人开办的学校。……我恳求我高小的一位老师介绍我去那里,老师答应了。我……心情激动极了,同时也担心我被拒绝……”本书中的**自述,除另有注明者外,皆引自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看,长沙城!

”“到了到了!

”这亦是**出离乡关奔赴的目的地,湖南省会,长沙。乘客们欢欣地前呼后叫着,船舱里搅起一阵阵的忙乱。小火轮正驶近岸头,猛听得江中突生出惊嚷,准备下船的乘客莫不心下抽紧,急急循声探顾——但见一艘悬挂着太阳旗的快艇,长驱直入,将躲避不及的一只小划子撞翻了。“蠢蛋!

”(日语)随即留下一串浪笑。“救命!

——”**几乎未及思索,包袱一放,纵身入水,用独有的侧泳,向跌落江中的一对老小游去。几位船工见状,也相继跳下江去救援。“快停船!

停船!

”驾小火轮的舵工兴许是看到了险情,立即将缓行的火轮慢慢停下。**和船工在水里扶托起老小,在乘客的拽拉下,托送上船。“快快,到舱里去暖暖。”“小日本,欺人太甚!

”**扭首寻望着快艇上招摇着的太阳旗。他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27年后,自己还会跟这面血色的太阳旗浴血搏杀整整八年!

那一艘撞翻小划子的日本快艇已经抵岸,一队荷枪日兵吆喝着,亟亟冲上码头。**还不及上船,耳朵里又刮进乘客们的忿忿评说:“狗日的,我大清王朝是怎么了?!

……”“嘘!

不要命了?城里正在抓剪辫子的革命党哩!

”**不由自主地斜首捏过长辫,沉吟着,又一睇岸头,不觉蹙起双眉。待到登上码头,那一双孜孜探求的眼睛里流泻出来的是两泓殷殷的波光。**顾不得浑身津湿,掮着包袱,一路纵目饱览着神往已久的省会。他自然止不住种种的新奇,心下兴叹着:“果真了不得,比我们韶山大多了,好气派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青年毛泽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青年毛泽东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别了,辫子(1)

%